東西問·鎮(zhèn)館之寶丨嚴楓:《彌勒會見記》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鎮(zhèn)館之寶丨嚴楓:《彌勒會見記》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

2023年05月07日 19:45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編者按:
  國寶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載道,恢弘萬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著古人的匠心智慧,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見證著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從2023年5月1日起,中新社“東西問”推出“鎮(zhèn)館之寶”系列策劃(四),藉專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烏魯木齊5月7日電 題:《彌勒會見記》發(fā)現(xiàn)說明了什么?

  ——專訪新疆哈密市博物館館長嚴楓

  中新社記者 王小軍

  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是海內外唯一完整的回鶻文抄本文獻,為新疆哈密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中藏著哪些秘密?體現(xiàn)了何種歷史價值?就此,新疆哈密市博物館館長嚴楓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新疆哈密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

  嚴楓:1959年4月,新疆哈密天山公社板房溝(現(xiàn)哈密天山區(qū)板房溝鄉(xiāng))的牧民牙合亞熱依木,在克其克達坂放牧休息時,在一棵大松樹的空心洞里發(fā)現(xiàn)了一包用毛氈包裹的物件,打開一看是一包殘破的書頁,經(jīng)輾轉后交于新疆博物館。經(jīng)專家鑒定,成書時間為1000多年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回鶻文大型佛教劇本《彌勒會見記》。

哈密本彌勒會見記。新疆哈密市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是一部怎樣的劇本?劇中又講述了什么故事?這本書的作者又是誰?

  嚴楓: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的原始劇本為梵文,屬于小乘佛教派的舞臺作品。它取材于佛經(jīng)中的救世主彌勒修行成佛以及解救眾生的故事,以彌勒佛生平事跡為主線,從“誕生”“出家”“成佛”“會見佛祖”到“拯救生靈”等故事情節(jié),構成一部宗教說理原始戲劇。

  20世紀,新疆除哈密地區(qū)發(fā)現(xiàn)《彌勒會見記》抄本殘卷,吐魯番地區(qū)、焉耆縣等地也曾發(fā)現(xiàn)《彌勒會見記》抄本殘卷。其中,哈密發(fā)現(xiàn)的回鶻文抄本殘卷和吐魯番發(fā)現(xiàn)的吐火羅文抄本殘卷,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從焉耆抄本每章前面標出的地點、出場人物及演唱曲調看,原本無疑是劇本。但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沒有標出曲調和出場人物,只標出了地點,但卻可看出每章中出場人物性格非常鮮明,且充滿了濃厚的劇本色彩。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現(xiàn)存25章,雖缺26、27兩章,但添加了該寫本抄寫施主曲·塔什依甘為抄本寫的序,是目前國內外唯一完整的回鶻文抄本文獻。

  據(jù)專家考證,大約在公元9世紀到10世紀,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彌勒會見記》由焉耆、吐魯番傳至哈密。主持哈密《彌勒會見記》抄寫的施主和序文作者名叫曲·塔什依甘,文中自稱“都統(tǒng)”,很可能是高昌回鶻派駐哈密的統(tǒng)帥。

  根據(jù)文中記述,曲·塔什依甘家世顯赫,家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抄寫《彌勒會見記》目的是希望未來和彌勒佛相見,此外還特意命人修建彌勒佛尊像一座。

  研究顯示,這部抄本殘卷有3種不同筆跡,成書至少由3位不同的人抄寫完成。

新疆哈密市小朋友利用MR眼鏡對彌勒會見記進行參觀體驗。新疆哈密市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歷經(jīng)千余年的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為何每章首頁前3行或5行用朱筆書寫?

  嚴楓:該抄本用黑墨書寫,紙質較厚硬,色呈黃褐??傆?93頁、586面。其中完整和大體完整的約有114頁。每頁長47.5厘米,寬21.7厘米。兩面書寫,多數(shù)每面30行,也有每面31行。行距1.5厘米。在每頁文字的第8至第10行間,劃有黑色圓圈,直徑4.6厘米。中心有孔,徑0.5厘米,用以穿繩。這種裝幀叫做“梵夾裝”。每頁正面左側又以小字寫章(幕)數(shù)和頁數(shù)。另外在每章首頁前3行或5行用朱筆書寫。這是回鶻文寫經(jīng)的慣例,以此展現(xiàn)寫經(jīng)人的虔誠之心。

新疆哈密市小朋友利用MR眼鏡對彌勒會見記進行參觀體驗。新疆哈密市博物館 供圖

  中新社記者: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藏著哪些秘密?體現(xiàn)了何種歷史價值?

  嚴楓:佛教文化在新疆哈密根基深厚,直到16世紀初才逐漸衰退。新疆哈密的《彌勒會見記》回鶻文手抄本的哈密施主,將其視為傳家圣物,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佛教在遭受滅頂之災時,抄本擁有者為了保護它不被焚毀,將它轉移,藏匿。

  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是一部佛教講義,原始劇本為梵文,講述了救世主彌勒修行成佛以及解救眾生的故事。據(jù)專家考證,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大約是公元9世紀到10世紀前后抄寫。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具有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為西域戲劇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哈密文本《彌勒會見記》中的回鶻文是維吾爾族先民回鶻曾經(jīng)使用過的文字,它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說明了在歷史上維吾爾族先民曾信仰過多種宗教,伊斯蘭教并不是唯一的宗教信仰。維吾爾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薩滿教,后來相繼信仰過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也充分說明新疆歷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區(qū)。

  作為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哈密抄本《彌勒會見記》,是失而復得的稀世珍品,它為我們研究古代回鶻戲劇、語言文字,以及盛唐時期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展示的彌勒會見記受到學生的關注和喜愛。新疆哈密市博物館 供圖

  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元曲和宋代評話是文學作品中比較早的形式,但是新疆哈密的《彌勒會見記》劇本抄本卻讓人們看到,在公元8世紀前后,西域就已經(jīng)有多幕戲劇的演出,并且有了長篇劇本存在,這一點,把中國文學史和戲劇史的歷史大大提前了。(完)

  受訪者簡介:

  嚴楓,現(xiàn)任哈密市博物館館長,入館至今負責并參與哈密博物館征集的清代服飾(110件)保護修復工作,完成哈密博物館館藏文物數(shù)字化保護平臺的籌備與建設工作,參與并完成哈密地區(qū)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等工作。作為副主編參與完成《哈密文物精粹》《聚散乾坤——揚州博物館藏明清扇面繪畫藝術》《錦衣羅裙——館藏京城•西域傳統(tǒng)服飾研究》的編著出版工作。

【編輯:蘇亦瑜】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