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首次發(fā)現琉璃材質眼珠

分享到:

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首次發(fā)現琉璃材質眼珠

2022年06月02日 19:33 來源:中國新聞網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首次發(fā)現琉璃材質眼珠
    圖為盧舍那大佛面部檢測。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洛陽6月2日電(闞力)正在實施的龍門石窟奉先寺保護工程中,有了考古新發(fā)現。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表面首次發(fā)現金、銀等元素,大佛區(qū)域的菩薩造像發(fā)現品相極高的琉璃材質眼珠。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屹立在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代表龍門石窟的最高藝術水平。

圖為普賢菩薩右眼現狀。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圖為普賢菩薩右眼現狀。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據介紹,此次奉先寺保護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對奉先寺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以來的第二次大型保護工程,以奉先寺區(qū)域的危巖體加固和滲漏水治理為主,不涉及文物本體的保護修復。

  期間,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多個院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科研團隊,對奉先寺展開了詳細而全面的病害調查評估與石窟寺考古工作。

  院方相關負責人表示,科研團隊運用考古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并采用多種高科技手段,探測分析了盧舍那大佛表層含水率、表面顏料成分、巖石礦物成分、不同時段佛身表面溫度、佛身各部位磁化率、硬度、表層修補層厚度及佛身巖石完整性等表征文物本體客觀存在狀態(tài)的技術參數,為病害發(fā)育程度及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礎資料。

  科研團隊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盧舍那大佛身體表面除綠色、紅色、黑色顏料外,首次在大佛面部檢測到金、銀元素存在。據稱,雖受到風化、滲水等影響金、銀元素殘存很少,但其對于研究奉先寺造像古代裝飾工藝和保護歷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圖為普賢菩薩左眼現狀。 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圖為普賢菩薩左眼現狀?!↓堥T石窟研究院供圖

  奉先寺普賢菩薩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質,厚度均勻,與巖石結合緊密。經過現場X熒光初步分析,其成分主要為鉛白。鉛白即堿式碳酸鉛,古代稱為胡粉、鉛粉和水粉等,在明朝的《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有確切記載。

  石窟研究保護中心主任馬朝龍表示,鉛白是古代畫圖和化妝品的重要顏料,具有化學穩(wěn)定性和耐候性好的特點,不但為顏料附著、金箔黏結提供良好界面,也為后期抵御自然風化發(fā)揮了一定作用?!般U白大量發(fā)現,為龍門石窟彩繪鍍金的傳統(tǒng)工藝研究,保護材料的研發(fā),提供了資料?!?/p>

  此外,科研團隊通過調查發(fā)現,盧舍那大佛右側脅侍普賢菩薩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側一半,表面上有一定風化物覆蓋。

  從清理出來的表面可以看出,琉璃顏色暗綠色,質地均勻,煜熠閃光。科研團隊披露,從初步測試結果看,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石英)和鉛,與古代琉璃一致。形狀呈弧形,厚度均勻,約0.5cm,燒制難度較大。采用石灰類物質與巖石黏結,結合較致密。

圖為普賢菩薩左眼眼珠斷面?!↓堥T石窟研究院供圖
圖為普賢菩薩左眼眼珠斷面?!↓堥T石窟研究院供圖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寶之一。馬朝龍說,奉先寺造像保存的大塊片狀唐代琉璃實物,實屬罕見。通過現場觀察、超聲波無損監(jiān)測可知,目前琉璃無明顯的風化現象,保存較好。

  奉先寺普賢菩薩眼睛的構造,底層為造像原石,沿虹膜外側開鑿楔口,內小外擴,呈喇叭狀,用于承接瞳孔。瞳孔為碗形,邊緣加工成與楔口相同的坡度,契合度較好。

  據測試結果表明,普賢菩薩右眼琉璃眼珠是一整塊琉璃,而左眼采用兩塊拼合而成,目前靠近鼻一半脫落、遺失。

  通過觀察發(fā)現,普賢菩薩右眼眼珠形狀規(guī)則、對稱,而左眼眼珠靠近鼻梁的大眼角一側眼珠略為梯形??蒲袌F隊初步分析,此乃工匠有意為之,普賢菩薩脅侍盧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轉動,不對稱的眼珠,極有可能考慮到透視效果,反映出古人巧奪天工的雕塑水平。

  馬朝龍表示,盧舍那大佛雙眼內無眼珠,但是通過觀察其開鑿方式,可見與普賢菩薩相似的喇叭狀楔口,推斷盧舍那大佛在造像時具有與普賢菩薩相似的眼睛結構,后期可能缺失。(完)

【編輯:王禹】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