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在“5.12”大地震中遭到毀滅性重創(chuàng)的北川縣城,受災民眾在政府的幫助下紛紛撤離已成廢墟的家園。參加地震搶險的官兵仍在搜救其他被困的人。 中新社發(fā) 陳文 攝
5月13日,被掩埋的北川中學學生。北川縣是此次四川大地震的震中。 中新社發(fā) 張雷 攝
|
5月16日,在“5.12”大地震中遭到毀滅性重創(chuàng)的北川縣城,受災民眾在政府的幫助下紛紛撤離已成廢墟的家園。參加地震搶險的官兵仍在搜救其他被困的人。 中新社發(fā) 陳文 攝
5月13日,被掩埋的北川中學學生。北川縣是此次四川大地震的震中。 中新社發(fā) 張雷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中國,請不要為災難哭泣!
盡管汶川的那一日,江河變色,山崩地絕。
讓“5·12”載入史冊的,絕不會是眼淚;彪炳青史的,將是中華民族面對驚天大災的堅韌和勇毅。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我們看到了,胡錦濤總書記跨上殘垣,對搶險將士給以莫大的鼓勵;
我們看到了,溫家寶總理腳步匆匆,行走在震后的一個個危重災區(qū);
我們看到了,十萬官兵如一股鋼鐵的洪流,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搶救生命的奇跡;
我們看到了,那些自發(fā)前往救災的普通公民,猶如一道新生的“戰(zhàn)地彩虹”,在震后的廢墟上,展現(xiàn)出耀眼的別樣靚麗!
我們在本期為您奉獻的特別策劃,敘述了一個個發(fā)生在災區(qū)的小故事,它們或許波瀾不驚,只是大潮中的幾圈漣漪。但在故事的背后,我們卻可以看到災難面前的人性光輝。中國的救災故事,因這種光輝的存在而愈顯壯麗。
與發(fā)生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較,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公民精神的成長與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公民財富的積累、社會的進步和中國政府的變革同步。大量NGO,企業(yè)公民和個體公民積極參與,在政府所展開的“正面戰(zhàn)場”之外,開辟了緊相呼應的抗震救災的“第二戰(zhàn)役”。
全國數(shù)十家NGO通過網絡溝通,共同組成松散型的民間團體“賑災援助行動小組”;成都的司機義務組成運輸隊,穿梭在都江堰災區(qū);還有從祖國四面八方自發(fā)奔赴災區(qū)救援的個人志愿者;截至5 月18日,來自社會的捐助總額已達89.45億人民幣……
震后6天,救助同胞的骨血情懷細織密縫,互助擔當?shù)墓裥袆哟朔似。這種感同身受、守望相助的文明精神,表達著悲憫、傳遞著溫暖、釋放著理性——而這恰恰是“人性”光芒的最重要的體現(xiàn)。
這場地震或許將成為中國現(xiàn)代公民精神成熟與成長的一部分。災害肯定從不預演,互助同行的公民精神卻可以在大震中生長,為中國書寫一個大寫的“人”字。
2008年5月12日,汶川。歷史不會在這一刻定格。讓我們在悲痛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向未來,生生不息!
閱讀導航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