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人物丨南京博物院名譽院長龔良:那個開啟時間“任意門”的人
中新網(wǎng)北京2月8日電(記者 郎朗)敲開板結(jié)的黃土層,手鏟一塊塊剝離生土,距今5800年左右的東山村遺址,第90號墓穴看見了21世紀的陽光。
眼前的每一件物品,包括那具骸骨,單獨拿出來都是歷史文物。
龔良不是考古現(xiàn)場的親歷者,但作為院長,他最高興的是遺址現(xiàn)場背后的東西。
人與物之間的隨葬關(guān)系、大墓與小墓分別埋葬不同區(qū)域的含義,說明在5000多年以前,誕生中華文明的土地上已經(jīng)有了財富盈余、等級劃分?!斑@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p>
從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的教師,到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再到南京博物院院長,直至退休,他執(zhí)著于厘清人、物、時間的關(guān)系,牽引一次次歷史的千年重逢:“考古,是對關(guān)系的記錄,看博物館,是看世界的過去,看世界的萬語千言。”
抬頭看云,明天會下雨
小電視里,北京大學1977級考古專業(yè)學生正在實習,挎著相機,在各地的田間地頭做考古調(diào)查。
剛高考完面臨志愿填報的龔良看著村里最小的電視,心想考古這個專業(yè)挺好玩兒,離現(xiàn)實生活很遙遠,也很神秘。
他會被神秘的事物吸引。
小時候,在江蘇蘇州太倉歸莊的村子里,父親帶他讀《民間測天諺語》。“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明天會不會下雨呢?第二天他一邊干活一邊抬頭看天,真的下雨了!忙閑下來,又用幾粒白糖去逗弄螞蟻,看它們怎么走直線。
他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很多現(xiàn)象,包括和人,都是息息相關(guān)、生生不息的。天上的云、地上的雨、手里的稻,這是通過觀察實踐整理出的第一種關(guān)系,隱秘的聯(lián)結(jié)讓他感到很神奇。
知識匱乏的年代,只要是有字的東西,面前一定有龔良的身影:墻上的宣傳畫、村里放電影的字幕、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教材里的《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shè)》、偷偷藏起來看的《三俠五義》、《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當年他倒背如流——文字建立了他和世界的關(guān)系。
一邊學習,一邊起早摸黑和大人干活,高中畢業(yè)報告單上的龔良,15歲,37公斤。其實去南京大學學習考古之前,他對這個專業(yè)并不了解,學了之后發(fā)現(xiàn),“考古是跟遙遠的祖先搭建溝通的渠道,很有意義?!?/p>
比如,讓自己這個江蘇人自豪的“魚米之鄉(xiāng)”,是通過考古實證出來的:在有約8000年歷史的宿遷順山集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了栽培的水稻以及捕魚的工具。
1986年,他跟著人稱“摸過南京每一塊石頭”的恩師蔣贊初整理北洞山漢墓,極其罕見的墓葬規(guī)模讓這次發(fā)掘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墓室里整片通紅的朱砂,空氣潮濕稀薄,僅“附屬建筑”就有300多平方米,4進11室18間。生活設(shè)施從飲食到娛樂,從盥洗到如廁,侍俑及歌舞樂器和飲宴用品,一應(yīng)俱全。
后人通過前人的“死后”看到了他的生前,墓主企圖將生前的富貴王權(quán)搬到地下,永久享用,最終,陵墓成了文化印跡,影照了一個王朝的文明。
“考古不是挖寶,是尋找器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饼徚家廊粓?zhí)著于看到并發(fā)現(xiàn)器物所傳遞的其他信息:“挖掘同一地層的東西,就能看到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沒有這種關(guān)系,里面的東西就沒價值沒意思了?!?/p>
有時候,追溯一個人的過往和探尋文明起源有點像,往往是很多難以察覺的細節(jié)伸出腳絆了一下,命運和歷史就此發(fā)生轉(zhuǎn)折,而世間確實存在著這樣的緣分和遇見。
重建歷史,車站買橘子
“關(guān)系”——這幾乎是他回復每一個問題的句點。在江蘇衛(wèi)視春晚后臺見到候場的龔良時,他穿著暗紫色中式對襟外套,發(fā)色灰白,一直笑意盈盈,眉眼彎彎,講著他和南京博物院(簡稱“南博”)的關(guān)系。
在成為南京博物院院長之前,龔良在南京大學教考古和中國古代建筑,在考古工地待了十多年,全家擠在18平米的小房子里,每晚家人睡下后,古建筑圖紙鋪滿地面和桌椅板凳,緊張的時候,他趴在上面寫寫畫畫熬通宵;后來去了江蘇省文化廳做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完成主要工作之外還常常寫論文,亦經(jīng)常熬夜到凌晨2、3點。
2005年12月,組織上看中了他考古學、文物保護管理的專業(yè)背景,44歲的龔良成為南京博物院院長人選。2006年夏天,剛上任半年多,主持南京博物院二期改造工程的課題就擺在了他面前。
經(jīng)過半年多的摸底,他發(fā)現(xiàn),彼時南京博物院42萬件藏品,結(jié)構(gòu)龐雜,就連廡殿頂仿遼宋的大殿也是文物。有一些展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應(yīng)該凸顯其重要性。于是,特展館加入了二期工程擴建議程。
龔良履職江蘇省文物局局長、文化廳副廳長等要職上一直強調(diào)的“要在文物保護中惠及民生”理念,在這次項目中落地實操。
他和同事們商議并反復推敲,最終決定按照“親民有趣”、“非遺保護”、“反映民國特色”三個思路,建立數(shù)字館、非遺館、民國館,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館”的格局正式形成。
2013年,南博二期改擴建工程正式完成并對外開放。非遺館的老茶館里,每天都會演一出折子戲,每位落座的觀眾都要花十塊錢買壺茶,“不是為了賺觀眾這十元錢,如果聽戲不喝茶,就不是老茶館了,唱戲的演員喝茶的人,這些過程場景都是展覽,也是最重要的意義?!?/p>
擁有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勘探設(shè)計個人資格,和過去十幾年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經(jīng)驗,他把民國館設(shè)計成南京民國街道的“精華版”。
每一棟建筑都能在南京街頭找到呼應(yīng)的影子,所有民國老街上的中藥鋪、旗袍店、脂粉鋪、銀樓等,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裝修風格。老式店招、廣告海報、轉(zhuǎn)盤電話機、生銹的郵戳章,包括一進門看到的老爺車——民國館里所有可移動的東西,都是征集來的民國舊物,所有復原的細節(jié),都查找了當時的照片和文獻典籍。
還不夠,他不要一座安靜的“蠟像館”,他要嘈雜,要吆喝,要來往的行人,要一條“活生生”的民國舊街。
霓虹閃爍的每一間建筑都能走進參觀,站在二樓天橋往下看,人群熙熙攘攘。穿著民國式樣服飾的掌柜和伙計招呼著客人,咖啡館里的黑膠唱片旋轉(zhuǎn)著《夜來香》的溫柔;火車站外麻布口袋邊上,一個戴氈帽穿青布衣的小販在賣橘子,暖黃色的燈光在一旁的空地上打出一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薄獛缀趺恳粋€路過的人,都會心一笑:“啊,是朱自清的《背影》!”然后買幾個橘子,走進車站,在那輛再也不會駛出的黑色蒸汽機車旁,想象一位父親攀爬月臺的樣子。
此刻,每一個看展的人,都帶著自己一生的歷史,走過水泥地上的電車軌道,短暫地以民國時期的方式生活著,腳下生出與時間、空間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千年前,蘇軾閑倚胡床,問:“與誰同坐?”自答:“明月清風我。”
眼中有景,景中有人,關(guān)系創(chuàng)造出的美好意境,從古至今浸潤著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站在今天回想過去又幻想未來,過去和未來在今天隨意交叉,因而過去和未來都刮著現(xiàn)在的風。
這樣的時刻,一個人會想起身,向時代,歷史,宇宙說話。
成為院長,要為南博做三件事
展廳里,每個人都被故事感染著。
微縮的金陵城布局景觀、等比例縮小復刻的北洞山漢墓挖掘場景、連帶著土塊陶罐遺骸一起展示的遠古時期的祭祀情景……很少有博物館像南博這樣具象化展現(xiàn)考古和歷史場景。
“展覽最終的目的不是展示壇壇罐罐,而是展示這個區(qū)域過去人們的生活?!饼徚际冀K堅持“好的展覽是體驗式的,以故事打動觀者?!彼J為,策展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尋找展品與展品之間、展品與地域之間、展品與人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再將這種關(guān)系告訴公眾。
博物院就像一個時空隧道,把你帶回過去,可以了解自己從哪里來、將到何處去。在這里,時間的概念被拉長、模糊,歷史的坐標中,個人變得渺小,但又以另一種方式接近永恒。
龔良是梳理時間,開啟那扇“任意門”的人。
今天,我們走進南京博物院,沉浸在民國館的舊夢里,排看不見盡頭的隊伍去蓋章、買芙蓉石蟠螭耳蓋爐的冰箱貼,掐著點兒搶一年一度“博物館奇妙夜”的票——這些“網(wǎng)紅”項目背后,是南博年青團隊的成功。也是龔良的一個認知:讓年輕人搞文創(chuàng)。
2018年,他帶著南京博物院走上《國家寶藏》的舞臺,雖然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的大報恩寺當年叮叮當當?shù)娘L聲再難聽聞,但琉璃塔拱門的精美讓人忍不住遐想那曾是怎樣的雄偉壯觀。
南京博物院里的人更多了。
也不知誰先發(fā)現(xiàn)的,晶瑩剔透的芙蓉石蟠螭耳蓋爐一下子成了“網(wǎng)紅”,圍觀的人足有五層,同款形制的冰箱貼也供不應(yīng)求,購買的隊伍能拐好幾個彎,龔良慶幸聽了團隊里年輕人的話。
當初要做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時,他本來覺得自己的審美不錯,選了其他古樸的文物打樣,但團隊里的年輕人極力推薦一些新款式,他有些奇怪:這些小物有那么特別嗎?
最終,年青人選擇的產(chǎn)品,銷售情況遠遠超出了想象,《穆夏》展的小手帳賣了140多萬元。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告訴他,30塊錢一個的小粉爐冰箱貼,兩個月賣了15萬件。
今天,在社交媒體平臺搜這款冰箱貼,大數(shù)據(jù)會自動關(guān)聯(lián)南京博物院看展攻略,關(guān)聯(lián)南京旅游。很少有城市像今天的南京這樣,在提起一定要“打卡”的城市地標時,人們會把博物院(館)列入其中。
如果去問當?shù)厝?,他們會很認真地區(qū)分“院”和“館”:我們這里最有名、一定要去的是南京博物院。
從2014年的226萬,到2019年的417萬,再到2023年的的501萬,南京博物院的觀眾幾乎翻了一倍。
當初剛上任院長,龔良在會上說自己要做三件事,其中后兩件是“讓南博不缺錢”、“讓團隊里的人都各得其所”。
排在第一位的,是“讓南京博物院更有名”。
“現(xiàn)在這樣,還可以吧?”這是個問句,但龔良說得很肯定。
種下種子,等春華秋實
在江蘇衛(wèi)視春晚彩排間隙,他拿出隨身攜帶的電腦找資料,13寸的桌面上是他自己拍的夜色下的南京博物院老大殿,天上孤月高懸,地上“博物院奇妙夜”人頭攢動。
電腦硬盤里,450G的內(nèi)存幾乎要被占滿,所有的文件都按照體系編排歸類,草草掃一眼,滿屏都是“南京博物院”。退休有幾年了,他還在整理自己和這座博物院的關(guān)系。
位于老大殿后方四樓辦公室里,沒有會客區(qū),也沒有自己欣賞的字畫,唯一能和個人生活扯上關(guān)系的,是書架上家人的照片。從朝南的窗戶看出去,整個南博盡收眼底,不在辦公室簽字的時間,他都在逛各個展廳,每周都會把所有展廳都走一遍,看到隨意張貼的通知和整個展廳的氛圍不符,和團隊的人商量著設(shè)計了展板,把它們“藏”了起來:“公共空間也是博物院展覽的一部分?!?/p>
室外打掃的保潔員,或許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如果找不到某個展廳,你甚至可以直接去問保潔員,他們熟悉這座博物院,有的在這里待了近十年——這本是個流動性較大的崗位,一般會承包給第三方或者臨時工。但是龔良直接和南博的保安、保潔員們簽訂了正式合同,交五險一金,鼓勵他們長久地留下來,在南博找到歸屬感,成為它的一部分。
現(xiàn)在,即便龔良已經(jīng)退休,偶爾去南博的時候,他們也一直主動和打招呼:“龔院長,蠻好的!”
退休那天,除了班子成員,龔良沒告訴任何人。下班時,開車駛出博物院之后,他停下來在工作群里發(fā)了一條消息:“我退休了,謝謝大家。明天就不來了?!比豪镆幌伦诱隋仯骸褒徳洪L怎么就這么悄悄退休了?”
大概半個月后,他收到博物院工作人員的消息說有事需要他幫忙給點意見:“快來吧就等你了。”推辭不過,他趕到和同事們“頭腦風暴”了無數(shù)次的會議室。一開門發(fā)現(xiàn),是同事準備的驚喜。他們把他“騙”來,辦了一個榮休儀式,還做了兩本紀念冊,里面收錄了龔良在南博十幾年的工作照片。好些東西他自己都沒存檔。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經(jīng)歷,他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一直在同時做兩個“崗位”:在高校做考古的時候也進修了古建筑,在做古建筑維修的時候也做了文物管理的行政工作,在南博做院長的時候又兼職了全省的文化保護管理行政工作。他很驕傲自己在作為管理人員退休的時候,還保持著不錯的業(yè)務(wù)能力,給自己的書齋取名“兩行齋”。
現(xiàn)在,龔良是南京博物院的名譽院長,也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在被需要的時候,給院里提供一些文物保護和展覽的建議。說這段的時候,怕我們不相信,他強調(diào)了好幾次:“是真的呀,申請當志愿者我填了申請表的。”
2023年,南京博物院迎來90歲生日。在開幕式大會上,他應(yīng)院方邀請,在9分鐘內(nèi),把最近十年的南博經(jīng)驗分享出來。他自己做了53頁PPT,寫了2000多字的發(fā)言稿,用“一座超級鏈接的博物院”做總結(jié)。
2024年的龔良仍然關(guān)心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發(fā)展。他在江蘇衛(wèi)視春晚后臺,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聊天的時候,兩人也一直在討論這個話題。他隨身攜帶的紅棕色筆記本里記錄著密密的一疊。
筆記本的第一頁正中間寫著很大的數(shù)字“31”,黑色簽字筆描了兩遍。這是龔良自1997年11月進入機關(guān)單位以來使用的第31個筆記本。
在南京博物院看展的觀眾里,也有很多孩子,拿著筆和本兒,一筆一劃記錄著什么。
種下一粒希望的種子,等待春華秋實——這也是南京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主題內(nèi)涵,在展覽的前言中有這樣一句話:
“敬理想,敬年華,敬歲月?!?完)
- 專題:中新人物
文娛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6日 21:37:14
- 2024年12月26日 16:39:09
- 2024年12月26日 15:44:30
- 2024年12月26日 15:16:52
- 2024年12月26日 15:11:00
- 2024年12月26日 14:39:34
- 2024年12月26日 14:38:16
- 2024年12月26日 11:27:18
- 2024年12月26日 09:54:30
- 2024年12月25日 12: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