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7日電 一年前的“郎顧之爭”,把經濟學家自打改革開放以來就有的光環(huán)“爭議”沒了。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一句“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再次引起了輿論對經濟學家問題的高度關注。不僅是新聞媒體,公眾似乎也對丁教授這次一言以蔽之的脫口秀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傳播興趣。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據該報與社會調查中心與搜狐新聞中心近日合作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丁學良“不超過5個”的說法得到了83%的公眾支持,還有近10%的人表示說“說不好”,明確反對的人占8.3%。
★“你相信哪位主流經濟學家”,結果顯示:
郎咸平31.0%
吳敬璉19.8%
誰都不相信12.5%
★在你看來,學者發(fā)表言論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總票數:1290) 結果顯示:
學術立場58.0%
公眾立場38.2%
利益集團立場1.6%
政府立場1.2%
不知道/說不清 0.6%
其他0.4%
★事實上,你覺得學者發(fā)表的言論站在了什么立場上?(總票數:1279)
利益集團立場69.7%
政府立場14.3%
學術立場7.4%
公眾立場4.1%
不知道/說不清 3.8%
其他0.8%
今年7月,格林柯爾董事局主席顧雛軍的被捕終結了延續(xù)一年的“郎顧之爭”,郎咸平及其“粉絲”終于笑到了最后。此番激戰(zhàn)之后,郎咸平這個名字家喻戶曉。本次調查中,近三分之一(31.0%)的受訪者表示,在時不常會發(fā)言的主流經濟學家中,自己更愿意相信郎咸平的言論。
在調查提供的14位經濟學家中,支持率僅次于郎咸平的是吳敬璉,為19.8%。剩下的12人,包括厲以寧、張維迎、林毅夫、樊鋼等在內,沒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認同率。得票率列第三的是“誰都不相信”這個備選項,有12.5%的人對國內經濟學家就是這么看的。
與上次郎咸平的文章引起經濟學界開會反擊不同,此番丁學良對內地經濟學家近乎全面的質疑,甚至面對他“只知賺錢不求學問”的批評,內地經濟學家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
在一個從上到下都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里,人們對于擁有“經濟學家”頭銜的人,內心不可能沒有期待。在本次調查中,一半以上(58.0%)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學家應該站在獨立的學術立場上發(fā)表言論影響政策,另有38.2%的人把他們視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如今,這種期待還只是期待。一名網友留言說,“當你把某人視為終身托付對象,并且此人也常常表示他是為你著想時,卻冷不丁發(fā)現這家伙跟別人還有‘曖昧關系’。再一翻自己的家底,發(fā)現你的存折也不見了,你作何感想?有的經濟學家就像那個人!
對于經濟學家“應該站在獨立的學術立場上發(fā)表言論”的期待,不知道是不是公眾的一廂情愿,反正已經有人發(fā)表了不同看法。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業(yè)良著文表示:說白了,有的經濟學家也就是一個吃飯謀生的職業(yè)。因為需求量大,好處不少,所以許多人愿意站到此隊列之中。有人則更為尖刻地詮釋說,有的經濟學家與其他人的區(qū)別是,他能利用自己更豐富的經濟學知識優(yōu)勢尋找一個出價最高的買主。當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時候也會不吝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作為籌碼。
更有觀點認為,有的經濟學家之所以“面目可憎”,并非因為他們謀求個人利益,而是他們披著一心為公的外衣謀求個人利益。他們暗地里“幫助保姆占了主人財產”不說,還公然以第三者的身份說“占得有理”!
有人用“循環(huán)尋租理論”解釋了有的經濟學家們的行為:他們大都有三重身份——企業(yè)經濟學家、政府經濟學家、學術研究專家。他們的行為一般可歸納為三步:第一步,通過與企業(yè)的結合,成為利益集團的受雇者及“形象大使”(與我們常說的“形象大使”不同的是,這些經濟學家通常不會公開身份);第二步,通過擔任政府經濟顧問、某某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制定與其受雇企業(yè)相關的產業(yè)及公共政策時,這些經濟學家可以“公平地”將天平偏向自己的幕后老板;第三步,回歸本位,以一個學術研究專家及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在媒體上、在大學講臺上、在著述中引經據典,用“縝密”的經濟理論證明自己的觀點與決策是正確的,是實現了“帕累托最適度”的。這樣,不但贏得了公眾的絕對信任甚至愛戴,而且贏得了政府、受雇企業(yè)及更多對之青睞的利益集團的信任。
在調查中,人們的擔憂和失望顯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學家!敖洕鷮W家只不過是最靠近利益的,也是當前最有影響力的,所以與利益集團結合、替他們說話也是最明顯的!币晃皇茉L者對記者說,“誰敢保證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在以公共身份發(fā)言的時候都是出于公心呢?”聯想到當前官煤勾結、房地產博弈中的種種情形,他甚至開始擔心政府中的某些官員:“睜大你的眼睛,特別是有人站出來為公共利益說話的時候,千萬要當心! (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