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節(jié)送粽子,八月節(jié)送蘋果、葡萄、鴨兒梨,過年送蘋果、橘子,都可以打蒲包。什么叫蒲包呢?簡單說,就像現(xiàn)在的塑料食品袋一樣,是用做包裝食品的。店鋪用蒲草編成八開報紙大小長方形的片子,四個角呈圓弧形,一大疊,一大疊地放在那里備用。顧客來了,拿一張過來,四個角一折,成一長方形籮。如有鮮荷葉,里面再墊上一張鮮荷葉。稱罷,3斤蘋果、2斤鴨兒梨,紅的蘋果,黃的鴨兒梨,襯在綠色的鮮荷葉上,要多美,有多美,這就是當(dāng)年北京人的生活藝術(shù)。放好之后,再蓋一張荷葉,荷葉上再蓋一張印著字號的商標,商標為紅紙黑字,也有紅紙金字的。版式為屋脊長方,文字則一行橫的,三行豎的;橫的大多是“京都”二字,豎的中間一行是店名,如“宏興果局”等等。右面一欄小字:“開設(shè)南鬧市口路東,認明沖天招牌便是!比糠派w好之后,再用染成梅紅色的單股麻繩一捆,拴上提梁,鼓鼓囊囊,又好看,又實惠。拿起算盤噼啪一打……你付錢吧,付完錢,就可提著蒲包喜氣洋洋地投親訪友去了。
這就叫“蒲包”。尤其是女眷出門,大嬸帶著二丫頭看三姨去,老太太看白頭發(fā)義妹去,三姑奶奶看四舅母去,親上作親,親上串親,東一門子,西一門子,正像大觀園中王熙鳳所說:“這中間連著四五門子親呢。即使一般人家,女眷們串來串去,也有不少來往。平常你來看我,我去看你,還則罷了;大節(jié)下的,怎么好空著手去呢?”最普通的,就是提上一個“蒲包”。因此,幾十年前,“蒲包”在北京話中,已經(jīng)是禮品的代名詞了。
打蒲包都是些“水貨”,本來就不值多少錢,一般都是五斤來重。但是尋常百姓家,大多日子并不那么寬裕,人情來往,固然少不了,但也不能不精打細算。這樣就把蒲包打得虛些,三斤水果,也可打個像樣的蒲包,可能省些錢。北京人送禮還講究幾色,稍有余力,單送一個蒲包,便覺得拿不出手。除蒲包外,再配送一盒點心。五月節(jié),配上一盒玫瑰五毒餅;八月節(jié),配上一盒自來紅、自來白;過年,配上一盒密供,花不了多少錢,就可變成雙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