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光緒年間,北京街頭修建了三座門牌樓。第二年,京城的文武官員為迎接“兩宮回鑾”,在城樓基座上修了五棟臨時牌樓。當時,在西江米巷(即西交民巷)街口修建了兩座“敷文”牌樓,又在東總布胡同西口修建“克林德紀念牌坊”。
這座,“克林德紀念牌坊”是國恥的象征。北京街頭最早修的兩座牌樓,是一九一五年修建在原工部街和司法部街的兩處,據(jù)說是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修建的。
此外,西苑大街有牌樓,國子監(jiān)成賢街還有四座,齊化門(今朝陽門)外的神路街口還有一座五色繽紛的琉璃牌樓。
北京的牌樓所用的建筑材料,除柱座所用的礎(chǔ)石是以漢白玉為原料外,牌樓上層所用的木料大都用名貴的金絲楠木作柱梁椽標的。
記得“九·一八”事變后,浙人袁良出任北京市長。令市政工程部門,將九座木質(zhì)牌樓拆除,換成水泥所制。大批金絲楠木不知去向。
據(jù)傳,此項巨型珍貴木料,價值約數(shù)十萬元。此事,袁氏即在市民心目中留下惡劣的印象。為了更多地榨取民脂民膏,除各種苛捐雜稅外,袁氏還巧立名目,又擬增收大糞稅,因此,引起掏糞工人的強烈反對。加之當時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迫使袁良不得不辭職下野。
由于袁良擬收糞稅藉以壓榨百姓,市民贈送一副措詞幽默的對聯(lián),聯(lián)語是——“自古未聞屎有稅,如今只剩屁無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