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青的繪畫世界
文/易英
|
葉劍青
|
葉劍青是一位很年輕的藝術家,他還是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的在讀研究生,他的繪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他眼中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矛盾的、變化的,而且還是新奇的,充滿活力的。葉劍青這一代人是在圖像的世界中長大的,從卡通片到電視劇,從攝像攝影到商業(yè)廣告,這些圖像充斥于他們的生活,構成了他們的視覺世界,也影響了他們的思維。葉劍青的畫就像一個個抓拍的鏡頭,把他在生活中見到的東西一一定格在他的畫面上。
|
《美好生活》2000年
|
葉劍青的畫確實與傳統(tǒng)的油畫不一樣,他不是那么強調畫室的技術,更像是把一張張照片復制放大。他不愿意重復那些復制照片的流行藝術手法,而是在照片與繪畫之間為自己留下一個空間。他的很多思考與評價正是在這個空間生發(fā)出來的。葉劍青的畫都像是來自照片,但他有意模糊了照片與繪畫的邊界,如《此時此刻》像是用慢鏡頭拍攝的一個行走的人,背景的靜止與人的動態(tài)形成對比;而《美好生活》則有意虛掉了人物的面部,去掉那種現場感,而突出了前景人物和背景畫面的關系。照片確實是來自現實,但畫家又有意讓現實模糊,因為他的目的在于暗示現實中的意義。有一張畫是《等待中》,畫面上一排坐在那兒等著找工作的打工妹,還有一張畫是《中國哲學家》,畫面上很簡單,只是一個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肖像。這兩幅畫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一個是歷史,一個是現實,對于葉劍青來說,他可能是在同一個時空中捕捉到的,《中國哲學家》來自歷史
|
《等待中》1997年
|
博物館的圖片,而《等待中》則可能是他去博物館的路上隨意拍下的鏡頭。當歷史與現實被組合在一起時,就生發(fā)出與文本完全不同的意義。
在葉劍青筆下或鏡頭中的現實大多是進城打工的農民或進京旅游的外省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一個側面。那些農民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城市尋找新的生活,就像中國社會本身一樣,等待著的是一個充滿希望也充滿艱辛的未來。這些含義在葉劍青的畫中反映得非常明顯,如《歷史博物館》就是一個游客與一個陳列在博物館的古代人體經脈模型的合影;《美好生活》像一對旅行結婚的農民新婚夫婦在博物館的某個位置的合影。他們都是現實與歷史的對比,也可以說是社會的飛躍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歷史。
葉劍青用他敏銳的感覺和新穎的手法表現了他眼中的現實,也反映了他對現實與歷史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對于一個青年藝術家來說,他從這個起點出發(fā),和他所表現的現實一樣,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