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未滿19歲的奧運冠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兩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且都只是因為說了大實話,讓人不能不感慨“禍從口出”。
不過,不同的是,上次的風口是圍繞著周洋的孝心,這次卻變成了她的“貪心”。
一個人的變質(zhì)需不需要日積月累,這是心理學家的課題,但在部分輿論口中,周洋的這次變質(zhì)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還是著實讓人稱奇。
周洋果真變了嗎?溫哥華冬奧會奪冠之夜,周洋一句“想讓父母過得好些”,可謂發(fā)自肺腑,并于一夜間成為感動中國的經(jīng)典范例。而在面對長春市領(lǐng)導“還有什么要求時”,周洋的一句“父母還沒有工作”,同樣是一夜間,便成了“貪得無厭”的例證。
對一個于父母充滿感恩之情的孩子來說,這兩句話實無多大區(qū)別,但對于那些原本對奧運冠軍頻頻享受特權(quán)就心存不滿的人來說,自然會瞧出這兩句話之間有著天壤之別的內(nèi)涵。
也就是說,改變的不是周洋,改變的只不過是她父母的生活條件以及針對她的評價體系。
在拿到320萬元外加一套90平方米住房的重獎后,再幫父母向領(lǐng)導要工作。這樣的舉動是否意味著貪心,關(guān)鍵要看放在什么樣的評價體系里。對于中國運動員來說,奪得奧運冠軍,不僅意味著為國爭光、成就夢想,還有一個極其現(xiàn)實的意義,那就是名利雙收。而這一現(xiàn)實意義不僅在運動員當中,即便在公眾當中也已成了基本共識。
一位某國字號隊伍的未來之星,在談到將來的夢想時就直言不諱,希望能在揚名立萬后買輛心儀的跑車。這位新星不謝國家不謝人民甚至不謝父母就惦記著買跑車的思想境界,是不是該弄出個“跑車門”來口誅筆伐一番呢?
當周遭充斥著成王敗寇的價值取向及生存氛圍時,又憑什么去苛求他們在可以享受特權(quán)的時候放棄這個權(quán)利呢?更何況周洋從小的夢想就是“讓父母過得好點”,而那么多因為在賽場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從而徹底改變自己及家人命運的例子,在那里鮮活地擺著,又憑什么要求“成王”后的周洋要有特殊的覺悟呢?
既然都是體系內(nèi)允許的獎勵,獎金、住房或工作之間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少地方隊為留住人才給車給房給家人解決工作的先例并不少,而單單周洋兩度身陷輿論旋渦,無非是因為,對周洋的獎勵被具體、被量化,被放在了過量的聚光燈下,以及作為體系的既得利益者,被有些人先入為主地帶入了傾向性。
周洋不過是現(xiàn)行體育體制下涌現(xiàn)出來的又一位奧運冠軍,她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可以改變一個項目在國際上的地位,但卻不可能也沒有義務去改變一個既有體系。當然,她也沒有責任為該體系存在的問題負責。無需去指責周洋的特權(quán),要問責就問責他們的特權(quán)從何而來吧。
兩個月的時間,一個人的孝心不會變質(zhì)為貪心,但狂風暴雨般的輿論風暴卻可能讓一個不滿19歲的孩子從此掩藏住自己的真心。(記者 曹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