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精品国产,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韓正在臺訪問展現親民作風 民間知名度暴增(圖)
2010年04月09日 10: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4月8日,上海市長韓正(前)與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后)在臺北縣古跡林家花園進行會談后,韓正與宋楚瑜冒雨走在林家花園里,前去與記者見面。中新社發(fā) 羅欽文 攝
    4月8日,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先生的孫女、臺北振興醫(yī)院董事長辜嚴倬云在臺北會見上海市長韓正,致送《嚴復合集》。中新社發(fā) 董會峰 攝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中新網4月9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在臺訪問的上海市長韓正以其親民作風博得民眾和媒體好感,成為媒體寵兒,使他在臺灣民間的知名度暴增。不過,盡管其訪臺行程不免沾染了些政治味,但是見多識廣的韓正因應得宜,展現大陸高官少有的人格特質。

  與臺中市長相見歡 話題聚焦文化

  8日傍晚,韓正抵臺中市參訪,他與市長胡志強相見歡,胡志強認為這是“良好關系的起點”。韓正說上海是海派文化,稱贊臺中市建設并感受到文化氛圍。

  韓正帶領的上海訪問團當日下午抵達臺中市后,先到圓滿戶外劇場參觀,接著到臺中金典酒店與胡志強會面及餐敘,包括彰化縣長卓伯源、南投縣長李朝卿、臺中市工商企業(yè)界人士約百人出席晚宴,南臺灣的港都會長方敏宗也特別從高雄市前來與會。

  胡志強指出,臺中市在臺灣3大都會中,不若臺北的艷麗、也不像高雄的性感,但小家碧玉的臺中市以文化氣質取勝,成為獨有的風情,他將文化當成中市的臉孔,就像人的臉孔,要讓別人記得住,他努力發(fā)展文化要做為城市的臉孔。

  韓正說,他搭高鐵到臺中,感覺高鐵不錯,初到臺中的感受很美好,也領略到文化的氛圍,讓他體驗到胡志強的“文化經濟國際城”理念,他看到臺中市的繁榮及管理有秩序,也知道胡志強這幾年來常邀請世界名家前來表演,與臺北并駕齊驅。

  韓正表示,上海文化是海派文化,是開放性及包容性的文化,今后會常來臺灣交換城市建設、發(fā)展及民生建設的經驗,他也歡迎臺中市的朋友前來參加世博會,世博會中搜集很多城市發(fā)展的案例,可以透過世博會的平臺進行交流。

  展現親民作風 民間知名度暴增

  正在臺參訪的上海市長韓正習慣了要找鎂光燈,成為媒體受寵兒,占據了不少臺灣媒體的新聞版面。此外,不論對媒體或民眾,他都展現親民作風。他在野柳參觀時,遇到臺灣和上海游客,都有人認識他,對他高喊“韓市長”。

  韓正6日率團一抵達臺北,立刻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臺灣媒體這兩天大篇幅的報導,使他在臺灣民間的知名度暴增。

  他訪臺的點點滴滴占據了臺灣媒體諸多版面,原因無他,這位倉庫管理員出身、管過膠鞋工廠的上海市長與先前來過臺灣的中共高官們最大的不同是,他始終面露微笑、一派沈穩(wěn),沒有臺灣民眾印象里中共高官的高調嚴肅。

  另外,韓正在臺期間,頻頻展現親和力,像7日晚間11點多在臺北參觀誠品信義書店時,主動靠近坐著專心看書的民眾,向他們問候。

  韓正在基隆野柳風景區(qū)參觀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熱情向他打招呼,當中有臺灣游客叫著市長好,從對面走過來的一位臺灣籍導游也拿著擴音器高喊“韓市長,你好!”

  另外,較特別的是,韓正準備從出口區(qū)離開時,有一批來自上海的中年游客馬上擁上前,當中有位老伯伯與中年婦女分別激動地用上海話對著韓正說,“韓市長!謝謝你!我們拿到世博門票了”,韓正也緊握著他們的手。據悉,上海此前已贈送給上海每戶家庭一張世博門票。

  行程沾染“政治味” 因應得宜展現人格特質

  4月8日,是韓正馬不停蹄度過在臺灣的第三天,在行色匆匆的拜會及游覽中,還是不免要沾染些政治味。但是見多識廣的韓正因應得宜,展現大陸高官少有的人格特質。

  盡管此行只想“講經濟”,但韓正還是被臺灣南部多位企業(yè)主點名這次訪臺行程“重北輕南”,讓他當天一大早與“立法院長”王金平共進早餐時就表示,希望下次再來臺灣時,“能到南部與東部游覽”。

  當日,韓正拜會;鶗压识麻L辜振甫遺孀、臺北振興醫(yī)院董事長辜嚴倬云時,更表示“我下次到臺灣訪問,一定要到南部!彼⒁陨虾J屑t十字會名譽會長身份捐款150萬元人民幣(約合新臺幣705萬元)給振興醫(yī)院,?钣糜谡疹櫬犝蟽和

  振興醫(yī)院是韓正在臺北市的最后一個行程,當日中午他轉往臺北縣參訪。在板橋林家花園,他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見面。宋楚瑜對韓正說,希望兩岸不要兵戎相見。雖然從政經歷目前都和軍事沾不上邊,但是韓正據說仍是微笑以對。

    ----- 臺灣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