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6日電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在臺灣中山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慈湖、頭寮等處擔任禮兵的臺灣三軍儀隊,向來是游客獵取鏡頭的重點。以往各景點的儀隊是采取“三軍混編”,但從上個月起,改為同一景點由單一儀隊駐守,每四個月交換一次。
臺灣三軍儀隊大隊長黃松釧指,過去是一個軍種負責一個場地。但2007年因陳水扁推動“中正紀念堂”改名,要求當局“國防部”撤除三軍儀隊的禮兵勤務;當年底又因為蔣介石、蔣經國遷葬爭議,下令三軍儀隊撤出慈湖、頭寮,如此一來,儀隊禮兵常駐的地點,只剩下“忠烈祠”與中山紀念館,連三個軍種儀隊都“不夠分”,只好改為三軍儀隊各派部分官兵,混編執(zhí)行任務。
但因為三軍儀隊各有編制,一個場地同時駐有三支儀隊,大家都要派出帶隊干部,人力上非常不劃算。另外,各軍種在操槍手法上,都有一些自創(chuàng)招數,混合表演即派不上用場。
馬英九上臺后,恢復“中正紀念堂”與兩蔣陵寢儀隊后,臺軍方決定,重回三個軍種各自駐守不同景點的模式。八月開始,臺灣陸軍負責慈湖與頭寮;空軍負責中山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海軍則負責場地最大、設有前后兩哨的“忠烈祠”。
黃松釧也解釋,除了平日禮兵任務外,如重要慶典等場合,三軍儀隊還是會共同出任務。
報道稱,臺軍陸戰(zhàn)隊儀隊向來以動作陽剛著稱,甚至自詡“奪命槍”,且是唯一駐地在島內南部的儀隊。但在臺軍下階段“精粹案”裁減中,面臨被裁撤的命運,讓許多陸戰(zhàn)隊老兵都覺得很可惜。
臺灣三軍儀隊的誕生,是受當年韓國海軍儀隊到臺表演的影響,1957年9月1日臺灣各軍種成立儀隊。
臺軍儀隊步法與槍法除參考韓軍與美軍外,大部分是干部創(chuàng)造。如海軍陸戰(zhàn)隊儀隊表演花式操槍同時,持續(xù)在原地高抬腿踏步,或是兩名隊員相互拋槍,中間站著另一隊員的“奪命槍”等。
表演槍重達6.4公斤,是臺軍現役步槍的兩倍重,手臂肌力鍛煉是基本要求。訓練時,除了伏地挺身,還要在抬起的手臂上放磚塊,最多一站三小時。
由于禮兵不能亂動,因此崗哨旁會安排一位穿著黑西裝的“便衣哨”。他們負責幫同袍擦拭臉上的汗水、眼淚,如果有觀眾試圖鬧場,也出面維持秩序。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娜】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