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昨天發(fā)表評論,呼吁在地震災區(qū)興建地震紀念館。一些文博專家對此深表贊同,并進一步提出,可以根據此次地震的特殊性,建成具有現場感的地震公園形式的博物館。
從兩大內容進行規(guī)劃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指出,這個博物館可以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內容來進行規(guī)劃。最為迫切的是,我們要有保留“證據”的強烈意識。
從自然科學角度來看,汶川地震的強度和廣度都是罕見的,破壞性巨大,形成了眾多地質構造證據以及對人類建造物的損害資料,可供科學研究。此次地震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的。目前印度板塊在以每年兩英寸的速度向北推移kk對板塊漂移來說,這是個不慢的速度,不容忽視。對汶川地震作深入的研究和長期的觀察,極具必要性。而地震公園是最理想的方式。1999年9月21日臺灣大地震后,就興建了地震公園。如果我們缺乏保留“證據”的意識,重建家園的過程中,許多重要科學證據可能就會被“清理”、“埋沒”掉。尤其建筑受損的資料,最容易被清理。
保存重要信息和證據
若從社會科學角度考察,這次強烈地震對人類社會活動造成了巨大影響。其影響不僅僅是一個地區(qū)或一個國家,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這場地震的影響波及到世界范圍。博物館不僅僅是用來保存珍寶的,更重要的是保存人類發(fā)展歷史中的重要信息和證據。讓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更加深刻。我們至少可以從汶川地震中保存以下信息和證據: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人員的傷亡和物質的損失等);政府在事發(fā)后的應對措施;我們所采用的救災措施和技術;抗震救災過程中反映出的人與人之間關系(其中當然包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國際社會的反應;各種載體的記錄資料(包括新聞媒體的報道資料和個人所作的影像或文字資料);因汶川地震而引發(fā)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等等。
陳燮君說,地震公園博物館還應該收集陳列歷史上世界各國重大地震事件的資料,以及人類社會應對地震災害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政府政策、科學技術手段、組織機制等)。博物館可以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地震的學術交流平臺。
陳列死難學生的書包
美術評論家謝春彥對倒塌的學校廢墟中挖掘出來的書包記憶深刻。他建議今后在地震博物館的重要位置陳列所有的死難學生的書包。這是寄托我們對死難孩子的追思,也是對我們永遠的警醒。他還建議,發(fā)動藝術家以汶川地震為題材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最好是利用地震廢墟的材料來創(chuàng)作作品,屆時挑選感人的力作,陳列于地震博物館。地震博物館的設計不妨借鑒現代藝術的某些手法,以增強其時代感和藝術感染力。
一場巨大的自然災難造成了人類社會的不幸,但也有可能推動人文精神的一次升華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地震公園博物館可以為此起到積極的作用。(林明杰)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