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岸青、邵華家做客北戴河的七月涼爽而迷人。西山綠蔭蔽天的總參療養(yǎng)院里,還像以往一樣保持著它的神秘和寧靜。
我在綠樹環(huán)繞的紅色小樓里,在毛岸青邵華同志家客居三日,每日的感受,像海潮沖擊著我感情的山峰,像海風(fēng)吹打著我思想的窗戶……
一、思念
迎著細雨我進到紅樓的客廳,已是中午時分。邵華聽我到來,便從里間迎了出來,熱情而沉穩(wěn)的目光中透著將軍特有的慈祥和博達。一年前,我在北京西山見到邵華時,她身著戎裝,顯得年輕而英武;今天她身著便裝,休閑而靜謐。
去年上半年,邵部長擬請全國的著名書畫家們作一批郵封書畫精品,在毛主席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在北京搞一次紀念性展覽。要我請一些甘肅的著名畫家,為其展覽作一點書畫。于是她把數(shù)十個特制的宣紙信封寄給了我,要我代以邀請。
我把信封分別寄給數(shù)十位著名書畫家后,立即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他們以真誠而熱烈的筆觸把作好的書畫作品回寄給我,有的還為此展覽專門刻治了印章,有的打來電話,讓我對毛岸青、邵華同志轉(zhuǎn)達很友好的感情。
當(dāng)我把這些告訴邵部長時,她顯得十分關(guān)切和欣慰,認真地看著每一件作品連連說:“謝謝同志們,這些作品都很好,畫得很認真,很精致,請你代我向他們問好。請把我簽名的郵封轉(zhuǎn)送給他們,表示我的一點心意。”和邵部長翻閱著這些作品,我的心在深深地思索著:毛主席的親人們對主席的思念是一片濃濃的化不開的情。記得在紀念主席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我和其他同志主編了一部詩集《唱給毛澤東的歌》,當(dāng)時岸青和邵華還為該書撰寫了序言《幾見銀蟾自圓缺》,文中寫道:“在人生的綠溪中,一個人最戀慕和珍愛的是恩慈的父母。這縷戀情一生中都縈繞著我們的心!”在主席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她們這深深的戀情又一次澎湃著,以自己的方式緬懷著恩慈的父親。海風(fēng)吹來一天海雨,七月的暖雨還在綿綿地下著……
二、世紀老人
不一會兒,在大伙的簇擁下,兩個小姑娘攙扶著一位老人上到二樓客廳,我一眼認出是張文秋奶奶!文秋老人是毛主席的親家。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縣孫家橋的一個大地主家庭。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是我黨早期的黨員之一,是堅定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張文秋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和燕京大學(xué)的學(xué)生劉謙初。她和謙初初識毛澤東時,毛澤東剛發(fā)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后來,當(dāng)劉謙初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31年4月)英勇就義時,劉思齊才剛剛出生3個月。然而,這位34歲的英雄父親還未見過女兒的面,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第二次婚姻是1937年與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紅軍、八路軍榮譽軍人學(xué)校政治部主任陳振亞。1939年軍委決定陳振亞去蘇聯(lián)治療腿病,張文秋帶著思齊和邵華陪同前往,不料行至烏魯木齊(迪化)被盛世才扣留,陳振亞而后被殘忍地謀害。也就是這位英雄的母親,這位聲名赫赫的革命前輩,養(yǎng)育了劉思齊和邵華兩個女杰,并把兩個親姐妹嫁給了兩個親兄弟———毛岸英和毛岸青。岸英在朝鮮戰(zhàn)場為國捐軀,岸青因早年被國民黨巡警致殘,長年臥病,老人為此不知承擔(dān)了多少精神重負,也不知流過多少眼淚,付出過多少心血!去年早些時候,她給我捎來她與劉謙初烈士三十年代的獄中詩作。我反復(fù)吟讀著那些詩句,感情的潮水不斷地沖擊著我,我久久地不能平靜,我懷著深深的感情沖動,和淚讀著兩首歌詞,迄今我還記得歌詞的內(nèi)容:第一首《舊詩稿情思》:月黃昏,翻舊稿,心事浩渺連九霄。謙哥哥,你可好?一去六十載音訊杳,九旬老婦獨守空室讀詩稿,謙哥可知道:淚如冬雨雨已干,夜夜不見哥哥笑……第二首《五更寒》:(男)五更寒,秋月遙,秋妹你比謙哥嬌。永難忘,回眸一笑魂魄消。啊!恨只恨,不能齊作比翼鳥,鐵窗寒氣逼人倒!秋妹可知道,謙哥想你幾通宵心中無鐐銬———帶你直奔明月上青霄。天作地合,與你白頭共偕老!(女)五更寒,秋風(fēng)緊,謙哥你比秋妹俊。永難忘,朗朗一笑萬木春。啊!怨只怨,不能齊為連理枝,鐵窗內(nèi)外寒氣緊!謙哥可知道,秋妹盼你好揪心,夜夜天不明———何日共坐西窗剪花燭,同赴人生,與你生死共崢嶸!今天見到老人,居然頭發(fā)烏黑(絕非染的),牙齒完好,鶴發(fā)童顏,耳聰目明!平時帶一串項鏈,穿一件花衫,對生活充滿著信心。一位93歲的老人,的確令人不可置信。
文秋老人吃完飯后,我便和她聊了起來。老人談笑風(fēng)生,使你根本忘了你面對的是一位九旬老人。說話盡管可以素如平常,用不著擔(dān)心老人聽不清你的話語。老人給我看她的一部書稿,她正在寫一部回憶錄,上卷已經(jīng)寫完,現(xiàn)在寫的是下卷。我仔細端詳,字跡工整,語言順達,思維清晰,她系統(tǒng)地追憶了董必武、陳潭秋、惲代英、劉謙初等先烈生平。這更使我對這位前輩產(chǎn)生了不解之謎,1993年老人就曾出版過一本36萬字的《踏遍青山》,如今如此高壽,仍勤勉寫作。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