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qū)教委剛剛完成的一項對工讀學校問題學生的調研也印證了孫老師的觀點。該項目的負責人介紹,家長溺愛是產生問題學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些家庭由于種種原因從小對孩子百依百順,沒有任何約束,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才意識到是自己的溺愛釀成了這樣的后果,但是通常已經沒有能力改變現(xiàn)狀了。家長在這些孩子眼中毫無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位負責人說。
“家長過度的愛還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可怕的后果”,北京精誠教育集團的王培信說。王老師介紹,在學校中像鵬鵬那么強悍霸道的孩子是少數(shù),多數(shù)孩子在學校還是比較乖的,但這其中蘊含著更可怕的狀況,“很多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完全像兩個人”,在學校里,孩子生活在集體中,每個孩子基本是平等的,孩子們似乎能和平相處、平等相待,也能遵守學校和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在家里,孩子從父母的過度關愛中逐漸得出“我很特殊”,再后來慢慢發(fā)展為“我要特殊”。
從學校到家里,孩子地位從“平等”到“特殊”不停轉換,一些孩子的性格中已經出現(xiàn)了兩面性的東西,“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王老師說。
家長一味付出無法教會孩子感恩
家長對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回報。
48歲的孫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覺。
孫女士夫婦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換腎手術,高昂的醫(yī)藥費讓這個家庭經濟非常拮據(jù)。
即使這樣,女兒小盈初中畢業(yè)后,孫女士夫婦還是傾其所有、東拼西湊地送女兒到日本讀書。今年,小盈終于讀完了語言學校,就在即將準備上大學的時候,簽證出了問題,小盈只能回國了。
看著經過歷練而顯得成熟許多的女兒,孫女士盼望著一家人可以團團圓圓地過幾天舒心日子了?墒菦]想到,才回來幾天女兒便開始抱怨:“家里沒有達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條件”、“不能24小時上網”……于是孫女士又為女兒買了電腦、安裝了寬帶,還買了加濕器專門在女兒的房間“制造”東瀛濕潤的氣候。
但是這兩天小盈卻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沒有專門的練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變現(xiàn)狀,她希望父母能再給她準備些錢,她準備到新加坡生活。
“我們已經為她花了那么多的錢,現(xiàn)在我們沒有力氣去掙錢了,本想她能擔負起這個家,沒想到她不但不擔這個責,還嫌我們做得不夠,我們還要怎么做?”孫女士說。
“不少家長都在抱怨現(xiàn)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長們是否想過,您在為孩子付出的時候有沒有教會孩子感恩”,北京四中的趙燕梅老師說。趙老師曾經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過。她介紹,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幾乎包辦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些是父母應該做的,享受這些也是理所應當?shù)牧恕薄?
在中國的大城市,我們幾乎每天能看到,孩子從學校里蜂擁而出,年邁的祖父母第一個動作是接過孩子手中重重的書包。家長們根本沒有讓孩子體會生活中的艱辛,把一切都承擔下來,“當一切變成‘理所應當’時,誰會對一個人做了應該做的事情而感恩呢”?趙老師說。
不讓孩子承擔學習以外的壓力 困境面前孩子往往承受不住
與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的放縱相對應的是,家長對孩子學習上的嚴格要求。很多家長對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攬”就是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不停給孩子加壓,但是孩子們沒有經歷過其他壓力,往往缺少承受壓力的能力。
北京市東城區(qū)工讀學校問題學生調查組的一位老師介紹,很多問題學生最初往往是因無法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境,心理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而采取了逃避和放棄,最終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小雨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雖然收入不高但足夠讓小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父母不希望他長大后再過平庸的生活,所以對小雨的學習要求很嚴,并且包辦了家中所有的事情,讓小雨只專心學習。還好,小雨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
一次,老師在班里巡視的時候,無意間發(fā)現(xiàn)小雨身邊的白墻上有隨意涂抹的痕跡,而且涂抹的內容正是小雨的名字。于是老師認定這件事是小雨干的,小雨不承認,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小雨不誠實,還打了小雨一下。
小雨很難承受這樣的對待。他想不通老師為什么冤枉自己,慢慢地不愛上這個老師的課,上課也不聽講,后來發(fā)展到逃學、曠課,最終成為一名問題學生進了工讀學校。
北京市教科院的一位專家分析,在這件事中老師的做法不對,但是小雨在遇到困難時的應對方式,也是造成小雨最終成為問題學生的主要原因。
成人應該對孩子的成長問題負主要責任
“獨生子女在教育上具有天然的缺失,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更多的關愛,而當他們有問題時卻又缺少適當?shù)呐沤馇馈,心理學博士孫老師說,因此在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成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們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更多是由于家長、老師的教育不當造成的。
很多老師和專家認為,這代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這種缺陷并不是獨生子女本身帶來的,而是他們身邊的成人并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感恩、如何承擔責任。
正如北京四中的趙燕梅老師說的:不讓孩子品嘗饑餓,他們就不會知道食物的價值;不讓孩子品嘗寒冷,他們就不會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讓孩子品嘗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是過多的愛和關注剝奪了他們體驗負面經歷的機會,要讓孩子感恩,首先要教給他們如何感恩”。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6年11月9日,記者:樊未晨)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