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外,一位男青年面掩國旗祝福中國體育軍團。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8月16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國觀眾肩披五星紅旗趕赴“鳥巢”,觀看即將舉行的奧運百米飛人大戰(zhàn)。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
8月18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外,一位男青年面掩國旗祝福中國體育軍團。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8月16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國觀眾肩披五星紅旗趕赴“鳥巢”,觀看即將舉行的奧運百米飛人大戰(zhàn)。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二日電 題:青春的臉龐 青春的中國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八月八日,當中國“小巨人”姚明牽著來自四川地震災區(qū)的九歲小男孩林浩走進“鳥巢”,有記者驚呼“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奧運”。
京奧臨近尾聲,梳理奧運記憶,有不少人感慨“中國真的年輕起來了”,就好像姚明的活力和林浩的年齡一般。
人們看到,這個夏天,北京街頭四十萬城市志愿者、場館內外七萬余名賽會志愿者,用燦爛的臉龐,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青春中國”。
七年前,北京“申奧”成功,魏航只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她幻想長大后“為奧運撿球、擦地板”。七年后,魏航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經(jīng)過近一年的層層選拔和“魔鬼訓練”,她一步步走近“鳥巢”,最終站在觀眾席上,為各國人士服務。
與魏航一樣,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國年輕人,共同沐浴了這場奧運洗禮。他們起早貪黑,風吹日曬,數(shù)月無休;他們直面數(shù)萬人的搶票狂潮、安檢門前的人山人海,他們努力去學習什么叫鎮(zhèn)定,什么叫耐心;他們可能遭遇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一時回答不上來,也曾被觀眾叫作“小姐”、“服務生”,不過他們學會了始終保持微笑,不得已時還會委曲求全……
一路走來,魏航說,剛剛離開“鳥巢”,就開始想它,“好像對它有了歸屬感”。志愿者的輔導教師解釋說,孩子們站在“鳥巢”與其說有激情,不如說是一種榮譽感。
媒體為之驚嘆,“‘鳥巢’孵出了中國新一代”。
這一代中國人,出生于二十世紀的八十至九十年代,他們中的一些人舉止優(yōu)雅,通曉多國語言,能言善道;他們中的一些人面對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群沒有羞澀、膽怯,而是張開懷抱;他們中的一些人面對西方經(jīng)驗與中國傳統(tǒng),同樣抱著尊重和寬容的心態(tài)。十八、九歲的花季年齡,在街頭,他們人人都努力使自己成為奧運“微笑使者”;在賽場上,他們也可能就是奪金的“黑馬”。
在此之前,中國的這一代年輕人曾是“最受詬病的一代”: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家中“獨苗”,他們不曾見證新中國最初幾十年的蹉跎艱辛,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許與長輩缺乏溝通,被認為是“代溝”的制造者,他們被輿論稱為“溫室里的花朵”、碰不起的“草莓族”,甚至被指具有“致命傷”。
不過,因為北京奧運會,這些固有印象都在改變之中。
奧運開幕式的夜晚,一群城市志愿者站在通往“鳥巢”的中軸景觀大道上,堅守了近十二小時,盡管天氣悶熱、缺水少食,卻沒有多少抱怨。望著“鳥巢”上空絢麗的煙火,年輕人感慨,“這是我爺爺奶奶等了一輩子,都等不到的中國”。
那一晚,這些年輕人始終懷著復雜的心情眺望“鳥巢”,當收音機里傳出《歌唱祖國》,他們眼眶濕潤。
千年的文化興衰、百年的奧運夢想,千頭萬緒被賦予了十六天青春的生命。有人預言:五十年后,若奧運重回中國,今天的這一代年輕人,還將發(fā)揮難以估量的作用。我們無法證實這則預言能否成真,但我們今天卻已經(jīng)見證了他們的青春——且青澀且激越,但他們努力嘗試面向世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