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前來采訪北京奧運會的國內(nèi)外媒體提前探營北京奧運主新聞中心。 中新社發(fā) 王東明 攝
|
7月9日,前來采訪北京奧運會的國內(nèi)外媒體提前探營北京奧運主新聞中心。 中新社發(fā) 王東明 攝
|
中新社北京七月九日電 題:北京奧運主新聞中心“饕餮之旅”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沈嘉 鄧霞
花五元人民幣點一杯黑咖啡,與眾多充滿好奇心的老外同行一樣,七月九日,記者嘗試開啟北京奧運主新聞中心(MPC)的“饕餮之旅”。
主新聞中心啟用僅二十四小時,中外媒體人不約而同希望在一天之內(nèi)“吃透”北京奉獻給媒體的美餐。餐飲服務(wù)人員則坦言,“二十四小時要不間斷提供近三千人次的三餐,甚至還有夜宵,感覺有點辛苦!”
“味道與價格同樣與國際接軌”
在主新聞中心地下一層的媒體餐廳,買完咖啡后記者收到一張全英文的收銀條,上面顯示你是七月九日“第一千三百五十二位”該中心主餐廳的消費者。在此之前,第一千三百五十一位消費者、媒體人沈小姐則購買了鐵扒雞肉蔬菜卷、薯片及咖啡,共消費了五十元人民幣。
三口兩口,品嘗一把雞肉卷的滋味,記者給出評語:“味道與價格同樣與國際接軌”。
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主新聞中心全部菜肴經(jīng)過科學(xué)配比,因此原料的分量幾乎與預(yù)估的用餐人數(shù)相符合,因此你絕對吃不到“剩菜剩飯”,每四小時溫?zé)岬牟穗缺仨氝M行更新,口感也就能時刻保持新鮮。
記者還發(fā)現(xiàn),主新聞中心提供搭配咖啡的糖共有三種,白糖、赤砂糖,以及一種特別標(biāo)注有“適意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低能量糖,也算是與國際接軌的細膩之筆。
中西主廚并肩掌勺“秀”絕活
記者品嘗咖啡的間隙,恰逢媒體餐廳的十多位中西主廚云集一堂,切磋啟動首日的掌勺心得。由一位身著綠色工作服的翻譯從中溝通,洋主廚詹姆士和蒂雅,與中方廚師溝通第二天的食物配料。
蒂雅用英語關(guān)照身邊的中國配料師,“我已經(jīng)把明天要入菜的肉分類準(zhǔn)備好了,胡蘿卜還要保證數(shù)量,西瓜在中午大約供應(yīng)一千四百份,早餐預(yù)計需要六百份……”,面對老外主廚的“發(fā)號施令”,中國師傅們耐心地一一記錄。
記者上前探問,洗耳恭聽老外主廚建議的中國廚師中也是藏龍臥虎。楊碩是專門為“備戰(zhàn)”北京奧運而赴法國進修歸來的西餐主廚。而另一位名叫袁亮的廚師也是履歷頗豐,他曾服務(wù)于中國大酒店、凱賓斯基等多家五星級賓館。
袁亮說,“歐式西餐老外擅長,但是中式菜肴還一定要看我們本土的手藝,比如北京烤鴨!”
清真、素食各有“獨門服務(wù)”
“從爐灶到溫箱,再到出菜全過程,清真菜、素食菜,主新聞中心一定都有‘獨門服務(wù)’”,一位中方主廚向記者介紹。
工作人員透露,“帶著黑帽子的洋主廚詹姆士,是媒體餐廳西餐一組的熱菜主廚,其實他也是專司西餐清真菜的主廚”。
在與媒體餐廳毗鄰的工作人員餐廳,“清真、素食”的話題同樣得到重視。志愿者安娜熱情地對記者說:“不含豬肉食品”、“專供素食者食用”等醒目標(biāo)識,即將安放在餐廳入口,以便引導(dǎo)不同需求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