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高蹺 分為文蹺和武蹺兩種,武蹺主要是表演高難度動作,如大劈叉、空中翻滾、跳躍等;文蹺主要是扮演戲劇人物。文蹺又分高、低兩種,高的蹺有四、五尺,低的也有一尺余。表演者將雙腳和小腿緊綁在有腳板的兩支木棍上,站起來邊走邊舞。表演隊伍一般由數(shù)十人組成,由頭蹺進行指揮,扮作丑婆相,手持扇子,口含哨子;二蹺為男性領隊,手持響鈴或圓棍打場子;尾蹺由小丑壓陣,手持拂塵;中間的按所扮戲劇人物行當排列。用打擊樂伴奏。主要的表演節(jié)目有《白蛇傳》、《西游記》等。
十一、霸王鞭 也稱“打花棍”,是太原地區(qū)常見的一種社火活動。將一支稍長于一米的竹棍,飾以彩紙纓穗,兩端再嵌入十數(shù)枚可沙沙作響的銅錢,由一隊少男少女每人手執(zhí)一支或兩支花棍邊舞邊走,動作有單打、雙打、繞頭、過腳、翻身等動作。一般不用音樂伴奏。
十二、旱船 是山西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逢年過節(jié),山西境內各地都流行這種民間舞蹈,“旱船”,自然是陸地上的船,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在表演中,一般是一個艄翁引多只船前進,也有的是雙公劃一只船前進,還有的是多船沒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邊領頭前進。在前進中,要跑出各種平時訓練好的套路,起伏波動、生動活潑,吸引著看“紅火”和視節(jié)慶的人們。跑“旱船”時,一般使用的伴奏樂器是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兩支嗩吶伴奏,氣氛熱烈,情緒活躍,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
十三、鬧花燈 鬧花燈的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為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jié)稱為“燈節(jié)”!澳锨f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在山西的其它縣城和省城,也有山燈會、提燈會、賽燈會等各式各樣的燈會,人們觀燈度過燈節(jié)的。此項活動,至今仍然盛況不衰。
資料來源:太原市政府
[上一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