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jīng)該報許可。)
1972年,化名為“深喉”的人將水門事件的秘密告訴了兩位《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最終導致尼克松下臺;如今,拉姆斯菲爾德面對咄咄逼人的“逼宮”呼聲焦頭爛額,究竟何人將虐俘照片抖給媒體,這已成時下最令人關注的待解之謎。
曾幾何時,美國共和黨四朝元老、兩度出任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籠罩在“軍事改革設計師”和“反恐戰(zhàn)主帥”的神圣光環(huán)中,其麾下的國防部也素以梟悍的鷹派作風不斷擠占略顯“溫文”的國務院地盤。三年彈指一揮間,拉氏和國防部因為“令人發(fā)指”的虐俘事件再度成為世界的焦點,只不過鏡頭前的拉氏面對“逼宮”呼聲顯然不適,不僅焦頭爛額、氣急敗壞,其光環(huán)褪盡后的疲憊更是令世人一覽無余。究竟何人將虐俘照片抖給媒體,這已成時下最令人關注的待解謎團。
鷹派作風四處結怨
25歲投身政界的拉氏,耗費近半個世紀的時光為自己編織了一個牢固的政治關系網(wǎng),其中最重要而親密的當屬副總統(tǒng)切尼。兩年前《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剖析了其與切尼、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副總統(tǒng)安全事務助理莉比間的盟友關系:“了解他們的私交,對于理解他們目前作為早已十分強硬的政府中最有勢力的鷹派人物的地位是必不可少的!睆娪补麛、精于計算和分析的拉氏可謂精通此道,從不吝惜提攜與照顧理念相同的朋友。作為國防部長,拉氏還為自己規(guī)定了行為準則——“要保留插手每件事的權力,并充分行使它”。在此原則指導下,拉氏不僅全盤操控體現(xiàn)個人軍事理念的自上而下的美軍轉型革新,甚至為實踐其“個人戰(zhàn)爭”理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部署的具體細節(jié)上都親自作主。同時,他也不斷蠶食國務卿鮑威爾的外交主導權。美媒體平均兩周炒作一次“鮑威爾要走人”的幕后主使,也就不言而喻了。對待下級,拉氏通常居高臨下,傲慢苛刻。白宮工作人員就曾抱怨他常以與總統(tǒng)密談為借口,把他們轟到門外。拉氏讓陸軍部長走人后,自己卻連歡送茶會都懶得出席。難怪基辛格曾評價拉氏為“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全職政客加官僚,他的野心、能力和品質(zhì)合為一體,天衣無縫”。
如此一來,從國防部內(nèi)部、各軍種將領,國務院官員到白宮工作人員,對拉氏不滿的人大有人在,且?guī)缀跚逡簧亍案遗桓已浴薄?/p>
倒拉力量星火燎原
隨著美軍在伊戰(zhàn)后死亡人數(shù)超過戰(zhàn)爭死亡人數(shù),美軍日益陷入伊拉克困境,美國國內(nèi)不時出現(xiàn)對拉氏從操縱情報到戰(zhàn)略失誤的指責。哥倫比亞電視臺(CBS)率先播出美軍虐囚照片后,指責拉氏的聲浪,逐漸匯成要求拉氏辭職的“合聲”。究竟是誰把照片抖出的,CBS自然諱莫如深,而根據(jù)“舉證受益”原則,充當這“深喉”的“幕后英雄”大致不外有以下幾類人。
一是國防部內(nèi)部對拉氏不滿的將官。其中包括不認同拉氏軍事改革理念、改革觸動其個體或軍種利益的將領或鮑威爾舊部及密友。他們多信奉以“鮑威爾主義”為代表的傳統(tǒng)軍事理念,認為拉氏惟我獨尊,不容于人。或是看不慣拉氏依靠沃爾福威茨、參聯(lián)會主席邁爾斯、國防部顧問珀爾等參與圓桌會議的少數(shù)人結黨營私、掌控所有戰(zhàn)略計劃的軍中高官,他們痛恨這些“烏托邦主義者”和“膽小如雞的鷹派”,認為這些人自己從未上過戰(zhàn)場,卻窮兵黷武把美軍官兵送上火線。亦或認定美軍在伊拉克如越戰(zhàn)般“贏得戰(zhàn)斗,卻輸?shù)魬?zhàn)爭”的一線官兵,甚或堅持正義的普通士兵。
二是素與國防部不和的國務院官員。拉氏與國務院的較量早在組閣之初即展開,鮑威爾要求任命“二阿”(現(xiàn)副國務卿阿米蒂奇任副防長,自由派代表、布魯金斯學會會長阿姆考斯特任副國務卿)入閣以平衡保守勢力的計劃,但該計劃在拉氏的阻撓下流產(chǎn),拉氏密友——新保守派領軍人物沃爾福威茨出任副防長,鮑威爾在首輪爭斗中就落于下風。此后,鮑威爾不得不多次出面為源自國防部的辭職風浪“辟謠”,令一向紳士的國務卿也氣急罵起國防部那些“雜種”。更有甚者,沃爾福威茨甚至公開宣稱“鮑威爾并不代表布什政府的最后觀點”。由此,國務院人士對國務卿忍辱負重向來不平,而近來美國《瀟灑》雜志采訪鮑威爾顧問、密友,披露鮑威爾與切尼、拉氏領軍的保守派勢同水火的內(nèi)幕,只是露出國務院官員對與國防部和拉氏積怨的冰山一角。
三是挑戰(zhàn)布什連任的民主黨人士。布什以被法院判出的弱勢形象在“9·11”后一躍為“戰(zhàn)時領袖”的強勢總統(tǒng)。隨著反恐戰(zhàn)爭的推演,軍中無克林頓式領軍人物的民主黨不得不強咽怒氣配合布什行動,唯恐被扣上“為黨派私利而不顧國家利益”的大帽子不利選舉。隨著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克里脫穎而出及伊拉克局勢的惡化,民主黨似乎看到了擊敗布什的希望。而抓住拉氏小辮子,從而扳倒布什自然是民主黨最想干的事。目前,克里在網(wǎng)上已征集了20多萬要求拉氏辭職的簽名。
四是不滿權力受到挑戰(zhàn)與限制的國會議員們。國會作為立法機構向來是制衡政府的權力中心之一,而在反恐戰(zhàn)爭背景下,國會在共和黨的把持下,猶如橡皮圖章通過了布什一個又一個保守的政策立法,不僅引起民主黨議員不滿,就連共和黨議員也抱怨國會的知情權受到過度擠壓。而虐俘丑聞不僅給了民主黨議員挑戰(zhàn)共和黨政府的機會,也為部分共和黨議員提供了發(fā)泄對政府不滿的渠道。從民主黨眾院領袖佩洛西要求拉氏辭職,到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華納(共和黨)頂住政府壓力召開聽證會調(diào)查,國會借此可制衡政府過度擴張的權限。(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張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