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日電 題:紀世瀛:鄧小平對第一批下海的人有救命之恩
中新社記者吳慶才
作為北京科研人員下海第一人、當了十四年北京民營科技實業(yè)家協(xié)會會長的紀世瀛自稱是那段變革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個馬前卒;貞浧鹱约寒敵醯膭(chuàng)業(yè)歷程,紀世瀛感慨地說:鄧小平對于我們這些第一批下海的科研人員來說有救命之恩!
二十四年前,中科院最年輕的工程師紀世瀛的宿舍門被叩響了,進來的是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物理研究所等離子體研究室主任陳春先。當年十月二十三日,北京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fā)展技術服務部,在中科院物理所一個破舊的平房里誕生了。陳、紀等人也成了北京第一批大膽下海的科研人員,為今天的中國“硅谷”中關村播下了第一;鸱N。
如今有著“中關村第一人”之稱的陳春先已于八日辭世,作為陳春先的親密戰(zhàn)友,紀世瀛回想起當初作出下海決定的動因時說:“如果沒有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的講話,我們根本不可能作出如此大膽的決定!
下海意味著必須面對從一個最高科學殿堂到一無所有的艱難抉擇。紀世瀛回憶說“正是小平那種改革開放的精神,使我們看到一定要下海,尤其是在一九八0年五月三十一日,鄧小平肯定了小崗村幾戶農(nóng)民嗑破中指寫下‘包產(chǎn)到戶’的血書,使我們看到了希望!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紀世瀛也一度被視為臭老九,一度被打成反革命,到農(nóng)村一干就是四年。一九七三年鄧小平恢復了副總理職務,紀世瀛得以平反回到中科院。“我們這一代人被壓抑,沒法為國家做貢獻,鄧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后,把我們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間緊迫感,催促我們下海了!奔o世瀛說。
“在創(chuàng)業(yè)的初期,有人說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騙子一條街,說我們擾亂了科研秩序,打亂了科研人員的思想,腐蝕了科研隊伍等等一系列大帽子,甚至一度還被查封了!奔o世瀛感慨地說,“那段時間,鄧小平的思想和理論一直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焙髞碇醒腩I導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精神,肯定了紀世瀛等人的方向正確才使他們得以存活。
一九九0年,由于一場風波,中關村再一次面臨考驗。當時,有關民營企業(yè)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的討論,讓中關村的民營企業(yè)家們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當時有人列出民營科技企業(yè)是資本主義的溫床,要搶奪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社會基礎,是中產(chǎn)階級的苗子等一系列罪。
民營科技企業(yè)還能不能堅持下去?還能堅持多久?當時全國一片混亂。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南巡講話讓人心浮動的中關村企業(yè)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紀世瀛回憶說,那年鄧小平在珠海、深圳考察的都是民營企業(yè),他考察了雅芳,考察了生化,跟那些民營企業(yè)的企業(yè)家握手照相,指著民營企業(yè)說這里姓“社”,有關姓“資”姓“社”的爭論一下子解決了。
紀世瀛回憶起當初的心情時說“鄧小平對我們真有救命之恩,尤其是他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我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他說,“這三個有利于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仿佛一下子我們就有了解放了的感覺,有了救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