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大觀>>國際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本文繁體版

分析:俄選舉執(zhí)政黨勝券在握 商業(yè)勢力涌進議會

2003年12月07日 09:32

  中新網12月7日電 綜合外電消息,俄羅斯第四屆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6日拉開序幕。

  在進入最后一輪競選的23個政黨和組織中,由俄內務部長鮑里斯·格雷茲洛夫率領的俄羅斯團結黨得到了總統(tǒng)普京的全力支持,在競選中處于有利地位。今年9月2日,普京簽署議會選舉令,拉開了國家杜馬競選活動的序幕。有競選資格的44個全國性政黨和20個社會組織經過3個月的緊張角逐,最終有18個政黨和5個競選聯(lián)盟勝出,進入總決戰(zhàn)。

  執(zhí)政黨勝券在握

  報道說,團結黨選擇了正確的競選策略,它把選民的注意力引到普京任總統(tǒng)期間所取得的成就上--經濟明顯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由內務部長鮑里斯-格雷茲洛夫、緊急情況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和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這樣著名的政治家領導的這個黨已經勝券在握。該黨有望獲得30%的選票。再加上它在單席位選區(qū)的選票,團結黨總共可以得到國家杜馬450個席位中的250至270個,這樣一來就可以在議會中獲得所需的多數(shù)。

  俄共這次很可能只能屈居第二。在按黨派選舉中,俄共獲得的選票未必能超過20%,雖然俄共主席久加諾夫估計能獲得比這個數(shù)字多的選票。排在第三名的將是日里諾夫斯基的自由民主黨。這個黨的支持者是固定的,他們都是擁護日里諾夫斯基平民主義口號的選民。正是這樣的口號讓自由民主黨總能進入杜馬。

  右派勢力中有望取勝的是右翼力量聯(lián)盟和“亞博盧”集團。現(xiàn)在這兩個組織在杜馬中都有位置,至于新杜馬,很可能只能留下一個。究竟是誰,現(xiàn)在很難說。這兩個組織的領導涅姆佐夫和亞夫林斯基沒有找到聯(lián)合的途徑,很難保證選入杜馬。前不久成立的愛國主義組織---“祖國”則有可能獲得進入杜馬所必需的5%的選票。這個組織的領導人有著名經濟學家謝爾蓋-格拉濟耶夫、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德米特里-羅戈津和前中央銀行行長維克托-格拉先科。

  商業(yè)將擁有更大發(fā)言權

  據(jù)莫斯科時報報道,政治藝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認為,商業(yè)勢力有可能控制多達百分之六十的席位。他說,下一屆國家杜馬百分之二十的代表都是一個真的商人-從前是或者現(xiàn)在是,還有百分之四十的會成為非正式的議會說客。

  這些在國家杜馬中的商業(yè)利益反應出了他們希望更加接近于權利中心的渴望。同樣他們也希望能夠在立法機關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樣就可以防止有損害他們商業(yè)利益的法律通過。

  俄羅斯商業(yè)的這種狀況,也許就是將來國家杜馬競選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了。全景智囊團的主席這樣解釋這一狀況:這部分取決于俄羅斯資本主義的怪病-依靠于官僚資本。他說,獲得一個杜馬的席位就意味著成為一個官僚主義者,當你準備作些什么事的時候,你就不必再擔心官僚主義的影響了。

  這些商人希望進入杜馬的另一個原因是可以獲得免于起訴的權利,這一因素在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創(chuàng)建者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后變得尤其重要了。作為一個國家杜馬的議員以及聯(lián)邦議會的成員,是具有免于起訴的權利的。

  分析人士說,一旦他們進入了杜馬,這些商人代表就會試圖控制一些關鍵的委員會,包括預算和稅收,信貸組織和經融市場,經濟政策和商業(yè),工業(yè),高科技,自然資源等等。

  俄羅斯科學院經濟前景學院的一名教授說,這些商業(yè)勢力將會組成內部的小集團,他們將用他們的投票權去換取議案的通過,這就為他們的公司在生意上提供了方便之門。

  有關人士說,這一趨勢是積極的。至少這說明了在葉利欽時代典型的被金融寡頭控制的”隱藏的游說集團“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而且在上一次的議會的選舉中,1999年的時候,各個政黨中就出現(xiàn)了商業(yè)的影子。現(xiàn)在同以前的不同之處就是在于,現(xiàn)在的商業(yè)代表出現(xiàn)得更加有組織性,更加集中。

  那時候的權力同商業(yè)的結合是自下而上的。普京改變了這一趨勢,現(xiàn)在的事情都是自上而下的了。這就是為什么必須接近中央的原因,如果你想要讓你的生意做下去,你必須解讀克林姆林宮的意圖。

  (聞新芳)

 
編輯:李靜
相關專題:俄羅斯開始杜馬選舉 前夕車臣邊境人肉炸彈襲擊列車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