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少妇heyzo无码专区,国产99999久久久久精品小说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留學生活
    新加坡政府獎學金得主:留學生活為人生留下色彩
2009年11月17日 09: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曾是新加坡教育部SM2獎學金得主的楊葉(左起),陳理浩、聶蕾蕾、陳杰、張果、郭謙、焦陽,各自找到自己的天空。(李白娟/攝)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10年前,一群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的少男少女,在新加坡政府獎學金的支持下在本地大學留學,在這里度過了青春最燦爛的10年。近日,他們中的一些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講述了各自多彩的留學生活。

  1999年的第三屆SM2獎學金得主共123人,如今他們大部分都留在新加坡,分布在不同行業(yè),幾乎全是永久居民或公民,而且超過六成在本地已成家;厥10年,那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一直會是他們人生中濃重的一筆色彩。

  10月中秋節(jié)晚上的東海岸公園十分熱鬧,80多個曾是新加坡教育部獎學金SM2的得主,聚首慶祝他們在新加坡度過的黃金10年。他們是第三屆SM2獎學金得主,這屆總共123人,于1999年10月從中國的四川、上海、山東、河北四地來到新加坡。

  這個獎學金是為中國留學生設立,由新加坡教育部和政聯(lián)公司合作,每年從中國招收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他們按來新之前已修讀到的年級分成SM2(Senior Middle 2,高中二年級來新)和SM3(Senior Middle 3,大學一年級來新)。SM2的學生在本地一起度過20個月的預科培訓之后,就各自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或南洋理工大學讀書,畢業(yè)后因為履行合約,幾乎都順理成章地留在本地。

  他們可能是新移民中較特殊的一群,最黃金的10年都在這里度過。他們很少刻意去給自己貼標簽,因為融入新加坡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他們看起來就是一群普通的本地年輕人,自得其樂地工作和生活著。

  人生中濃重的一筆色彩

  “在新加坡的10年已是我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痹诒粏柕綄^去10年有什么感想時,幾乎每個人都這樣回答。對這個群體而言,是在新加坡的歲月塑造了現(xiàn)在的他們。

  來自河北的張然目前在大華銀行上海分行工作,她說:“新加坡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很多朋友都在這里。我懷念這里陽光明媚,很有活力與生機的感覺。在這里度過的日子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10年,塑造了我整個的價值觀,對生活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的方式!

  在本地的生活經歷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財富。10年聚會籌委會主席陳杰說:“相較于我們在中國的一些朋友,我們更早開始自己做主,因此也比較早熟一些,這可能就是這10年帶給我們的財富。”

  張然也補充說:“我們這群人已經很難找到完全有歸屬感的地方了,我們的需要已經多元化,不是某一個地方能滿足的。其實說到故鄉(xiāng)中國,我們真的又和它的文化完全契合嗎?或許不,這些不可否認的差異也正是第二故鄉(xiāng)新加坡給予的!

  籌委之一的楊葉說:“樟宜機場和很多機場不同,它的色調是暖色,每次回到樟宜機場都有回到家的感覺。新加坡算是我排名第一的‘家’,因為這里是我工作、奮斗、努力生活的地方!

  有了這樣的背景,即使未來的發(fā)展可能讓他們離開新加坡,也不會是“忿忿然”地走,因為這個島國在他們的人生中永遠是濃重的一筆色彩,這里的10年永遠是他們帶有感恩之情的日子。

  大多留在本地成家立業(yè)

  這次10年聚會,籌委會制作了一本紀念小冊子,統(tǒng)計這123個人現(xiàn)在的生存狀態(tài)。從這份同學錄中看出,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后留在新加坡,幾乎全部都是永久居民或公民,而且超過六成的人已在本地成家。

  他們剛進大學選擇專業(yè)時,受獎學金限制而全部進入理工科,但目前他們從事的職業(yè),跨度相當大,并非想當然的全是工程或信息產業(yè)。如來自上海的徐來,看起來是時髦的都會麗人,讓人無法聯(lián)想到她名片上的職位——“Geophysicist”(地質物理工程師)。她說,自己畢業(yè)于電腦工程系,但更喜歡現(xiàn)在這份工作。

  他們之中有很多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發(fā)展方向,如金融、物流等行業(yè),就毫不猶豫邊工作邊重新讀書,成功地完成職業(yè)轉換。

  從同學錄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來看,排名第一的行業(yè)是收入頗豐的銀行及金融業(yè),占22.8%。他們有些在本科完全沒有金融背景的情況下,工作后順利考到CFA(注冊金融分析師)等證書。排第二和第三的是IT業(yè)(13.8%)和電子行業(yè)(5.7%)。其余的行業(yè)跨度也很廣,涵蓋航空、咨詢、教育、物流、自然資源、傳媒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還有不少人選擇繼續(xù)進修或進入學術領域,這部分約占13.8%。

  從職業(yè)性質來看,排名比較靠前的是工程師(14.6%)、會計/銀行(10.6%)、咨詢顧問(10.6%)和銷售(8.9%)。

  顯然,本科專業(yè)對他們后來的發(fā)展道路來說,是歷練而非束縛,本地社會環(huán)境也讓他們較容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楊葉說,“我們的成長過程是自覺地走向自主、獨立,受到的外界壓力比較少,對于人生的規(guī)劃相比中國的同齡人要自在一些!

  楊葉是非常另類的例子:他的本科是機械工程,做過IT業(yè),創(chuàng)過業(yè),然后讀生物學博士,后來從事金融。“我很難想象能在別的地方有這樣的自由度!彼a充說,“是新加坡社會的環(huán)境因素起了作用!

  留下或離開同感情無關

  這群SM2獎學金得主,當年來到這里時是懵懂的少男少女,10年后,對于“假如時光倒流,你還會選擇來新加坡嗎”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給出肯定的回答。他們認為,新加坡社會有獨到之處,有相對公平的環(huán)境,給每個人提供機會,并且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個性的發(fā)展。

  楊葉說:“新加坡政府給我們獎學金,是要讓我們有個穩(wěn)定開始,參與社會的更新過程,而不是用一種掠奪性的淘金心態(tài)來這里生活!

  由于10年前是作為一個集體來到這里,這批政府獎學金得主的群體歸屬感比較強,之后在本地的生活也比較順利。他們心態(tài)平和低調,很少認為自己是“新移民”,也覺得融入本地社會是自然而然的事,生活習慣和本地人也很接近。

  越來越關心本地新聞

  來自四川的張果說:“我越來越關心本地新聞,包括八卦新聞。生活習慣也本地化,比如早上喝kopio,中午頂著大太陽吃肉骨茶,晚上會三五成群地吃個煮炒。”他開玩笑說,他出去旅游時外面的人會把他當成是本土新加坡人。

  說到與本地人的相處,張果認為,朋友間性格吻合的重要性遠遠大過國籍差異。中國汶川大地震時,本地同事都為他擔憂,讓他感動。

  楊葉也對本地朋友贊譽有加:“我的幾位良師益友是新加坡人,他們沒有我們思維中的包袱,沒有我們的定式,為人不勢利,對工作和生活都有種執(zhí)著!

  陳杰說:“新加坡有一流的生活條件。這東西方的十字路口也提供機會,讓我們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就。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我還會在這里奮斗。”

  最近的“張元元事件”引發(fā)關于新移民的話題,部分受訪者表示對這事件不是特別關注,因為個人的選擇不見得等同于群體的大趨勢。

  關于如何看待離開新加坡的話題,來自上海的聶蕾蕾說:“作為第一代移民,我們最黃金的10年都在這里度過,但老實說我還是很難回答是否真正融入新加坡社會的這個問題。另一方面,雖然18歲之前生活在上海,恐怕現(xiàn)在也很難說能融入上海社會。正因如此,就更要多走走不同地方,才能發(fā)現(xiàn)哪里有我無法割舍的東西!

  離開不等于就斷了聯(lián)系

  楊葉則很理智地提出:“我覺得我們當中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是積極的現(xiàn)實想法。我們關心中國,也關心新加坡周圍,關心國際!彼J為,留下或離開,同身份感情無關,都是有一定現(xiàn)實理由的個人選擇,社會應視作正常。

  來自河北石家莊的馮祥是個將要離開新加坡的例子,他在金融行業(yè),準備跳槽去香港的一個精品投行Fortman Cline Capital Markets。他告訴記者:“老實說,我很喜歡新加坡,她是我第二個家。我對新加坡的熟悉程度超過對中國的熟悉程度,在本地和新加坡人交流反而比和中國人交流更容易。但從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考慮,香港的新公司能給我發(fā)揮空間和平臺!

  他也強調:“可是我以后真的也會考慮回來。離開并不說明和新加坡的聯(lián)系就斷了。我在上海時常去新加坡人扎堆的酒吧玩,有種熟悉的感覺。以后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看到和這里有關的事物,我都會覺得親切!

  對于新加坡這個在自己的黃金歲月中刻下深刻痕跡的國度,他們有種真誠的感恩。這次10年聚會的組織者之一焦陽有這么一段總結:“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很幸運,新加坡教育部給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在其他國家是不多見的。覺得政府很有遠見,這個項目為新加坡引進新鮮血液,又加強中新兩國的紐帶。我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會為新加坡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在這片土地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白雪)

    ----- 留學生活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