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美国农夫综合激情亚洲,亚洲欧美综合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華文報摘
    臺灣財訊:企業(yè)往返60年 見證兩岸變遷史
2009年10月15日 13: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新網10月15日電 臺灣《財訊》雜志331期刊文《六十年企業(yè),一頁兩岸變遷史》說,臺灣從六十年前依賴美援開始,經歷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從“三不”到“三通”,經濟成長的腳步早已跨出臺灣。這些六十年前帶著資金、機器、技術跨海到臺的企業(yè)人,在這些年兩岸經貿互動密切下,也紛紛返鄉(xiāng)投資,見證了六十年來兩岸的變化。

  文章摘編如下:

  曾經倉皇遷臺 如今“反攻大陸”

  臺灣從六十年前依賴美援開始,經歷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從靠紡織創(chuàng)匯到高技科業(yè)全球競爭、從“三不”到“三通”,經濟成長的腳步早已跨出臺灣,也牽動人民的生活和企業(yè)的發(fā)展走上更多元的境界。

  這些六十年前帶著資金、機器、技術跨海來臺的企業(yè)人,在這些年兩岸經貿互動密切下,也紛紛返鄉(xiāng)投資,見證了六十年來兩岸的變化。

  檢視這些成立一甲子企業(yè)的歷史軌跡,既反映了臺灣政經的變遷,也訴說了當代人在大時代下的身不由己。這些老企業(yè)的過往與未來,都在指引臺灣下一甲子的發(fā)展方向,特別值得細細探討。

  一九四九年四月,戰(zhàn)火進逼的上海人心惶惶。當時著名的紡織貿易商張敏鈺,仍照常每日在棉紗交易市場大樓(今日的延安路自然史博物館)出現(xiàn),與熟人聊天說笑。其實,他當時已打定主意逃到臺灣,每天到這里露臉,是為了掩人耳目。

  在此三個月前,張敏鈺遷往臺灣的先遣部隊-紡織廠主要設備、押貨的兩個親戚,都因搭上著名的“臺灣鐵達尼號”太平輪,與近千名罹難者一同沉入浙江外海,讓他一度萬念俱灰。但四月二十日,天還未明,張敏鈺又悄悄離家上路,當天黃昏飛機才降落臺北。不久后,他的八個技術師傅也由香港輾轉來臺灣。

  同時間,棉紗交易市場對面的古登大樓里,遠東集團創(chuàng)辦人徐有庠正急著賣掉棉廠、油廠、證券公司等上海事業(yè),并將最核心的遠東織造廠的設備、物資遷臺。他直到五月十三日才坐上往香港的飛機,而留在上海善后的弟弟徐渭源則身陷鐵幕,幸好在幾年后從浙江輾轉坐漁船逃出。

  當時三十六歲,小張敏鈺一歲、小徐有庠兩歲的吳舜文,仍在上海為夫家看守泰利機器制造廠。事實上一年前她與丈夫嚴慶齡就已做了到臺灣建紡織廠的決定,除了機器早已運往臺灣,嚴慶齡也帶著貴重的紡錠設計圖先一步抵達香港,她直到上海解放的前三天,五月二十四日,才飛到香港與丈夫會合。

  資金設備領先 初來乍到成龍頭

  在當年戰(zhàn)亂中倉皇離開上海的還有中興紡織鮑朝橒、上海銀行榮氏家族及太電創(chuàng)辦人孫法民,另外六和棉紡宗仁卿兄弟、國豐實業(yè)陶子厚等山東籍商人也來臺。如今一甲子的歲月逝去,回首當年這群商人帶著由家鄉(xiāng)攜出的黃金、機器、技術,輾轉來到戰(zhàn)后物資奇缺的臺灣,這一段看似顛沛流離的過往,反而提供了這些遷臺企業(yè)更佳的發(fā)展環(huán)境,也為日后擴張成版圖橫跨海峽兩岸的大型企業(yè)集團奠下基礎。

  臺灣當時才剛脫離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不久,島內沒有大型資本家,只有中小型地主及工商階級。新海瓦斯名譽董事長郭金塔回憶當時的臺灣經濟:“根本沒有工業(yè),生意人多半也沒受教育。”因此主要來自上海的這些企業(yè),幾乎都是一落腳就注定成為產業(yè)龍頭-產能最大、資金最多,還有知識背景。

  以當時最重要的紡織業(yè)來看,根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謝國興的研究,一九四八年時全臺紗錠僅約一萬五千余錠,但當年后期榮家運入一萬五千錠成立申一紡織、四九年嚴慶齡又加入一萬錠籌備臺元紡織,規(guī)模與早一步遷臺的幾家公營紡織廠相差不大。遠東集團創(chuàng)辦人徐有庠更以隨同遷臺的棉紗、棉布、汗衫等稀有物資轉換為資本,成立遠東織造廠,在十年之后便躍居為全臺最大的紡織廠。

  外省企業(yè)有先天優(yōu)勢 本土靠政商結盟

  從五三年就參與“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yè)委員會的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表示,當年開始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成立了經濟安定委員會,由尹仲容擔任召集人,并找李國鼎出任工業(yè)委員會的專任委員,利用美國經援,創(chuàng)建臺灣民生必需的食、衣、住、行以及進口替代工業(yè),是臺灣經濟發(fā)展第一次重大轉折。

  美援對于臺灣經濟穩(wěn)定、民營企業(yè)成長尤其具有關鍵意義。包括臺塑、裕隆、亞泥、唐榮、大同等企業(yè),當時都曾得到美援在人力技術與資金方面的協(xié)助。然而事實上依據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研究,由于美援貸款對象必須由受貸者提供相等資金共同投入該計劃,加上企業(yè)向美方提出的申請美援計劃仍須經過“政府”審核,較有利于公營事業(yè),除此之外,只有極少數與高層關系良好的大型民營企業(yè)能合乎要求。

  除了美援,早期的特許事業(yè)開放或是市場保護政策,都讓當年遷臺、與“政府”關系較近的遠東、裕隆等集團,多次在市場競爭中贏在起跑點上,也間接促成本土企業(yè)以政商結盟的方式爭取資源。

  謝國興認為,遷臺企業(yè)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是屬于“結構性的必然”。與遷臺企業(yè)相較,本土企業(yè)除了缺乏既有人脈,與官員也多有語言隔閡,對于與官方文書往來更不熟悉。像臺南幫當時每位老板都聘請一位外省籍秘書,“不然不會說‘國語’、也不懂公文,就不能和‘政府’打交道”,謝國興說。

  不過六十年代開始,遷臺企業(yè)開始與本土企業(yè)相互投資合作,最顯著的例子是王永慶與溫州幫的趙廷箴合創(chuàng)臺塑,以及裕隆嚴家和臺中出身的國產張家合作成為日產汽車在臺產銷的伙伴。(陳雅潔、陳良榕、鄭功賢)

    ----- 海外華文報摘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