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校園內毛澤東手書“實事求是”的照壁。 中新社發(fā) 韋曄 攝
|
中共中央黨校校園內毛澤東手書“實事求是”的照壁。 中新社發(fā) 韋曄 攝
|
中新網10月7日電 美國《僑報》10月7日發(fā)表中國時評文章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比Ф嗄昵暗摹对娊洝犯嬖V了人們歷史興衰的規(guī)律。中共建黨八十余年,其所以能壯大發(fā)展,同樣得益于不斷的維新與變革。黨校開設的“國學”不正讓人聆聽到了中國不斷自新和開放的腳步聲嗎?
文章摘錄如下:
在剛剛開始的新學年里,中共中央黨校正式將國學課程搬進課堂,由知名專家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以來被外界視為“只講馬列主義理論”的中共黨工培訓基地,如今大張旗鼓大講“國學”,這多少讓人有些驚喜。
“國學”,這個最初為了與“西學”區(qū)別而出現(xiàn)的名詞,多少年來有過太多爭論,但被國人普遍認同的是,“國學”是中華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自先秦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以及中國古典文化藝術。
“國學”早已影響了整個世界。1982年在巴黎,數(shù)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談到21世紀用什么精神道德才能維持人類和平時,共同認定是孔子思想;德國知名學者雅斯貝斯認為人類歷史有四大圣人,即釋迦牟尼、耶穌、柏拉圖與孔子。
事實上,中共主政大陸之初,毛澤東等開國元戎也十分重視“國學”,尤其是毛本人,可謂諳熟“國學”,對中國傳統(tǒng)經典愛不釋手。只是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需要,“國學”才淪為普羅大眾無人敢問津的“黑學”。
半個多世紀來“國學”在大陸可謂經歷坎坷,直到改革開放后方能“重見天日”,近年來才受到官方和民間的追捧。無論是北京奧運會的開閉幕式表演,還是在每年的端午、中秋、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國學”及其由之闡發(f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長假中,還有不少孩童利用假期開誦《弟子規(guī)》。
中共黨校此番延納“國學”入課堂無異在向外界傳遞這樣一種信息: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執(zhí)政理念和思路正在從過去單一維度向多維度轉變,中共不僅看重馬列經典,也注重傳統(tǒng)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兼容并包”這既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日漸熔鑄到中共執(zhí)政理念中,正如黨!皣鴮W”第一課主講人、知名語言學家許嘉璐所言,中共的最高學府開始重視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把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比Ф嗄昵暗摹对娊洝犯嬖V了人們歷史興衰的規(guī)律。中共建黨八十余年,其所以能壯大發(fā)展,同樣得益于不斷的維新與變革。黨校開設的“國學”不正讓人聆聽到了中國不斷自新和開放的腳步聲嗎?(鐘海之)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