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近日陸續(xù)揭曉。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fā)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網10月5日)
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盡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盡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里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諾貝爾獎舞臺上似乎并不缺少華人的身影。自該獎1901年頒發(fā)以來,共有6位華人獲獎,卻無一人土生土長于中國。
有人說,科學無國界,諾貝爾獎本來為世界而生。但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諾獎長長的獲獎名單上,如果始終是那個似乎永遠靜止的零,至少可以從中洞窺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欠缺。
事實上,國人向來不缺對諾獎的熱情。這些年,關于國人與諾獎發(fā)生聯(lián)系的新聞或者說小道消息,從來就沒有停歇過。從魯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詩人葉世斌的自娛自樂,似乎諾獎尤其文學獎總是與國人擦肩而過。不知那是不是一個不太成功的幽默,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經大膽預言:20年內,國人必將問鼎諾貝爾數學獎,原因是這一獎項不必依賴什么尖端科研設備。不過,此設想實現(xiàn)的必然前提條件是,諾貝爾先得設立數學獎項。
在國人期待諾獎的背后,不乏對現(xiàn)有教育體制的質疑。雖然我國已步入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但教育體制弊病似乎才剛剛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有報道稱,中國內地(含香港)留美學生獲得博士后,留在美國的占很大比例。筆者并不反對科技人才的自由選擇,但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總是扮演一位辛勤為他人耕耘的園丁,我們的高等學府總是疲于為他國輸送“初級人才”,我們的科技腳步靠什么邁得越來越快?
諾貝爾獎不只具有榮譽意義,更是一個國家尖端學術實力的結晶。強調國籍并不是搞地域身份差別,而是要從這種國籍身份中,反思國內相關機制和環(huán)境的弊病所在。尤其要看看,到底是哪些地方制約著潛在諾獎得主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光發(fā)熱,包括深刻反思袁隆平評選院士一波三折這樣的怪現(xiàn)象。(幾又)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