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位于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cè),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zhì)比較堅硬。
考古學家認為:“南海一號”在海底沉睡800多年還保存較為完整,說明它適應了所在的海底環(huán)境。如果離開這種環(huán)境,光照條件、水循環(huán)及沉船上附著的微生物等因素都會發(fā)生改變。而我們也了解到,早些年從“南海一號”上打撈出的幾千件瓷器已有部分出現(xiàn)了裂縫。因為之前沒有更加科學安全的打撈方法,“南海一號”1987年被發(fā)現(xiàn)后在海底都呆了20年。
從2002年“南海一號”發(fā)掘工作進入高速期開始,圍繞如何將其打撈出水就成了除古船本身以外世人爭論的熱點。直到2005年整體打撈方案確定下來,爭議和質(zhì)疑仍始終集中在傳統(tǒng)打撈和整體打撈方案之間。作為國際上第一次整體打撈,這個方案也曾受到國際專家的質(zhì)疑,如今“南海一號”已經(jīng)成功整體打撈出水,沉井內(nèi)的古船是否安然無恙呢?
李小萌:這次工程受到這么大的關注,除了“南海一號”本身有很大的考古價值等等,跟這次打撈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
王仁義:對,常規(guī)的考古是現(xiàn)場發(fā)掘,就是有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古船以后,到水下一件一件把文物扒出來,但是“南海一號”這個地方水深24米,能見度很低,考古人員很難看到文物在哪里,所以說發(fā)掘的時候也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壞,所以采取整體打撈,我們就可以把船連泥帶土帶文物裝到沉箱上面,運到水晶宮里面,在一個透明的環(huán)境中給考古人員發(fā)掘,可以盡最大可能保留這個文化信息。
李小萌:能見度差,考古難度大,是決定整體打撈的原因之一,還有其它原因嗎?
王仁義:另外就是現(xiàn)在打撈技術成熟了,能整體打撈了,也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先例吧。
李小萌:對于潛水隊員來講,工作難度上增加了多少呢?因為整體打撈?
鐘榮興:工作難度來講,可能難度會增大很多,因為我們潛水普通常規(guī)的這種來打撈,把它一件一件撿起來,只不過把那上面的沉積物清洗,沖完之后,把文物一件一件撿起來,但是像這樣整體打撈,要考慮到,因為用沉井的話,一不小心就要損傷到下面的文物,所以在每一個潛水細節(jié)上都要做到很仔細,很小心。
李小萌:您有親自下水打撈的經(jīng)歷吧?下去過多少次,為了“南海一號”?
鐘榮興:這次可能下了一百多次水。
李小萌:每次大概平均工作時間有多長?
鐘榮興:一個鐘頭。
李小萌:第一次下去的時候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鐘榮興:第一次下去,說實在的,主要是凝結(jié)物,碰到的摸到的都是凝結(jié)物,能見度基本上比較差。
李小萌:剛才王總也說了能見度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
鐘榮興:我們帶著潛水工具之后,手伸出來,20厘米之外一般是看不到的。
李小萌:那你們靠什么作業(yè)?只能靠觸覺作業(yè)了?
鐘榮興:對,我們就靠雙手,靠雙手去摸,去感覺。
李小萌:你在哪次的時候真正摸到了那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呢?
鐘榮興:文物我們也撈起不少,但是對我們來說,說實在的,不知道到底是哪件文物是值錢的,有意義的,但是我們摸到的都盡量把它完整地保存起來,把它打撈起來,或者放在一個安全的位置。
李小萌:你跟我講講你第一次真正摸到了和文物有關的東西是什么過程?
鐘榮興:挺興奮的,那種感覺。
李小萌:摸到什么?
鐘榮興:類似一個花瓶的那種罐體,它過了一層釉,很光滑,白色的,挺漂亮的。
李小萌:然后要把它完整地帶到水面上來是嗎?
鐘榮興:對。
李小萌:王總剛才我們一直說整體打撈,但是可能沒有特別關注這件事兒的人還是不太理解這個事兒,到底怎么做,怎么一個過程,特別幸運您這兒有一個模型,結(jié)合這個模型給我們講一下。
王仁義:好,像“南海一號”實際上是在泥面下兩米深的地方,整個船是埋到泥里邊,我們的方案就是做一個沉井,把這個船給罩起來,罩起來以后在底下穿上一根一根底梁,就是這個模型。
李小萌:這個模型有一米長吧,咱們真的這個沉井有多長?
王仁義:真的沉井就是35.4米,寬就是15.2米,高是12米,中間實際上我們船在沉井當中,沉井分上下兩層,底下這層到時候打撈的時候會把它割下來,上面這層就裝著文物,底下一個一個洞就是穿底梁,靠這個梁給這個船罩一個底。
李小萌:在箱體外側(cè)標好幾條線,我們“南海一號”是在哪條線之上呢?
王仁義:“南海一號”就在藍的方塊以上的。
李小萌:所以這個箱子要做得比船大出來很多。
王仁義:對,它都有一定的安全的距離。
李小萌:好,請坐。您剛才拿的那個底梁穿過去就是要穿到“南海一號”下面,這是大概水深多少米的地方?
王仁義:這個大概水深是30米,有時候高潮會達到32、33米。
李小萌:每一根梁有多重?
王仁義:每一根梁五噸多。
李小萌:五噸多的鋼梁,一共多少根?
王仁義:一共36根。
李小萌:這個工作又是非常困難,很關鍵的工作。
王仁義:對。
李小萌:這第一根梁穿的過程是怎么樣?
王仁義:第一根梁穿的是相當困難,也可以說是打撈工作中最關鍵的一步,我們從第一根梁是8月23號開始穿的,連續(xù)穿了將近十天的時間,反反復復穿進去、拿出來,穿進去拿出來,主要是到了另外一端的時間,要不是偏到上面,要不是偏到下面。
李小萌:它必須從同樣的出口穿出來,就是另外一側(cè),出口要出來,所以對不準。
王仁義:對,要求是相當精確的,所以后來就是通過改進工藝,大家慢慢熟悉了,穿梁的進度就大大提高了。
李小萌:第一根梁反復了多少次才能夠準確地插進去?
王仁義:反復三進三出。
李小萌:這么一根梁三進三出。
王仁義:對,后來我們穿到一定時候,所有的方法用盡了,想到?jīng)]辦法了,潛水員都到下面,我們安排潛水員下一步做什么,都是自己心中都沒底了,后來說算了放棄吧,從頭開始,在前面那個地方重新來穿,當然經(jīng)過這個工藝優(yōu)化,后來終于成功了。
李小萌:最后到到底是采取了什么關鍵性的措施,能夠一次性穿成功?
王仁義:它在沉井下面留一了根鋼絲繩,這個鋼絲繩用的細鋼絲繩帶動粗的鋼絲繩,粗的鋼絲繩連接底梁的頭,在另外一頭用液壓千斤頂一段一段收過去的。
李小萌:第一根穿了十天,接下來第二、第三根大概用了多長時間?
王仁義:以后最快的不到24小時吧,十幾個小時穿。
李小萌:一天一根。
王仁義:一天一根。
李小萌:鐘隊長當時穿底梁的時候你的工作壓力應該很大。
鐘榮興:非常大,上面壓力大,到了他們這一層,這一層再到我們這一層,我們穿底梁的工作,就24小時吧,24小時在那里進行,一直沒有停過。
李小萌:潛水員一般規(guī)定在水下工作多長時間必須要上來?
鐘榮興:按我們的專業(yè)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你超過一個鐘頭,就是一個鐘頭之內(nèi)你要出來。
李小萌:穿一根底梁得有多少個潛水隊員輪換?
鐘榮興:正常,到了中期,就是第一根底梁穿完之后,到了中期的時候還要最少要八個潛水員。
李小萌:一小時還得一換人,一班是多少人?一班八個?
鐘榮興:我們一班12個人。
李小萌:就是這么換?
鐘榮興:對。
李小萌:其它方面呢趕上過很大的風嗎?最嚴重的時候多大風力?
王仁義:現(xiàn)在最大的危險還是天氣,天氣不好對我們作業(yè)造成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在10月2號的時候,本來天氣預報沒有太大的風,到晚上忽然起風了,達到十級,我們的作業(yè)母船就走錨了。
李小萌:這個作業(yè)母船距離“南海一號”大概有多少距離?
王仁義:在“南海一號”上面,它的錨是在四角拋的,假如走錨,如果不控制,鉤到沉箱上面,有可能會把沉箱鉤倒,造成打撈失敗,我們當時就是根據(jù)GPS定位判斷它的走向,馬上通知拖輪過來處理,后來終于把這個危險渡過去了。
李小萌:從發(fā)現(xiàn)走錨到處理結(jié)束經(jīng)歷多長時間?
王仁義:經(jīng)歷了四個小時。
李小萌:這四個小時你是怎么過的?
王仁義:我們一直在前面,我拿一個羅經(jīng)來指示著船的方位,用GPS測到沉井的距離,一直關心著,心一直懸著,怕錨走到上面。
李小萌:能夠避免主要得益于什么?措施采取得迅速、果斷?
王仁義:一個是我們發(fā)現(xiàn)得早,用另外的錨將這個船偏離到沉井以外,再一個有拖輪馬上過來增援,把這個船拖到一邊去。
李小萌:這個沉井是整個把“南海一號”罩住,它做多大,距離“南海一號”船體有多少距離是最合理,最安全的,這怎么確定下來的?
王仁義:一米這個距離也是靠潛水員水下摸出來的,首先找到沉船以后逐漸往外測,來挖掘,挖掘到?jīng)]有文物的時候,再向外再找到確實沒有文物了,就把這個一米的距離定下來。
李小萌:當時挖掘的時候是一個怎么樣的具體過程呢?
鐘榮興:我們從下到里面,海平面,海底里面,海床,發(fā)現(xiàn)第一塊凝結(jié)物開始,以那個點為中心點,往外一米一米擴散,到最外延,到?jīng)]有凝結(jié)物那個點開始,往里面侵,侵到比較確定船體大概方向那個位置的時候,就把那個位置定下來。
李小萌:在篩查淤泥的時候有沒有驚喜發(fā)現(xiàn)嗎?
鐘榮興:不時有古董,我們現(xiàn)在說古董,瓷片,還有那些船體的結(jié)構(gòu),船上的物品都有,好像毛塊那些都有發(fā)現(xiàn),都有上來。
李小萌:保持一米的距離是出于對什么的考慮,是出于對“南海一號”安全性的考慮還是不僅這個船要出水,它周邊淤泥當中的那些文物也不能落下?
王仁義:一米的距離主要從安全性考慮,一米以外的文物就是在發(fā)掘一米的時候,就會向外逐漸找,就把一米以外的文物給拿出來,我們清外圍的文物是用氣沖法,把泥從海底抽出來,在船上放一個過濾網(wǎng),底下有東西就會在網(wǎng)里面過濾出來,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精美的文物都是在過濾網(wǎng)找到的,其中最好的就是金手鐲,很大的兩個金手鐲,應該報紙上都有,還有一些銅錢、金器,還有一些漆器,還有精美的竹制品之類的。
李小萌:如果銅錢都能夠被過濾網(wǎng)攔住,這個過濾網(wǎng)的網(wǎng)眼應該很小。
王仁義:很小。
李小萌:一點點地篩。
王仁義:一點點篩。
李小萌:當時金手鐲發(fā)現(xiàn),看到一瞬間您在嗎?
王仁義:我在。
李小萌:當時是怎么樣情景?
王仁義:那個年代還有這么大的金塊,還有這么大的鐲子,擁有這個的人肯定是個大富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