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南京一位青年民營企業(yè)家吳先斌,向記者出示了兩份他收集到的、記載南京大屠殺期間江南水泥廠難民區(qū)情況的史料。
這兩份史料,均為1938年3月13日,江南水泥廠職員徐莘農和一位姓高的人,寫給在上!肮聧u”的江南水泥廠的經理們的信(以下分別簡稱“徐信”和“高信”)。
徐莘農系該廠會計科副主任,留廠小組成員,畢業(yè)于復旦大學;高身份有待查明。徐信十分完整,高信則是粘貼在徐信上的殘件。
徐信記載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江南水泥廠小醫(yī)院的情況,稱“所辦醫(yī)院”是在該廠“職員宿舍”,說“每日(來小醫(yī)院就診的)病者七八十”,“死人過多,似亦不宜。……病室如無相當藥品消毒,遺害亦不淺也”。
以前,記者通過徐莘農的女兒徐爾莘收集到了包括1938年3月18日、4月8日在內的徐莘農給經理們的信。徐在那兩封信中說“醫(yī)院日益擴大,來就醫(yī)者日益眾多”,“醫(yī)院中貧病者,多亦慘不可言,傷心慘同(痛),可忍言哉?”并稱小醫(yī)院是“辛先生所辦之事”。辛先生即在該廠護廠的丹麥人貝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
徐信還記載了農村難民和該廠難民區(qū)的一些情況。
徐莘農在信中說,“各家稻子已洗劫一空”,“難民遷回十分之二……男子回家,女子留此者亦不少……(難民)于月底前離去,事實上恐不易做到”。此前5天,徐在另一封信中說,“花姑娘一層,亦即毫無辦法”,把徐前后幾封信聯系起來看,就不難判斷當時南京棲霞地區(qū)(即江南水泥廠附近)發(fā)生了一些什么事件。
徐信還從側面記載了辛德貝格的一些活動,“辛先生每日自己驅車出去”,“汽油柴油均將告罄,汽車屢次受傷已不成樣子”,“汽車胎均破了,最好購辦二個!
高信則記載說,“現在有數十里范圍難民兩萬多人(實際1.7萬多人——記者注),均靠廠方搭棚(亦有難民自搭——記者注)居住,均以廠方為救命圈,西人(指時在該廠護廠的辛德貝格和德國人卡爾·京特博士——記者注)愛護,安全!薄氨窘(應指該廠附近的攝山街——記者注)房屋只燒王××、載(戴)××兩家,幸西人救護,余均未動。本街不曾死人。”
吳先斌還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史料陳列館”館長。他得知本報記者研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棲霞兩座萬人以上難民營已有多年,遂邀記者前往鑒定。記者將筆跡、語言風格、紙質、收信日戳和閱后簽名,與同類信件比對后,覺得當為真品和原件;更重要的是,信的內容及其細節(jié),與研究者已發(fā)現的其他史料相互吻合,是他人無法偽造的。
1938年7月6日,徐莘農記載:“信均拆開”,“均受檢查”。在當時許多事情在信中不便明說的情況下,能有如此具體的記載,已屬難能可貴,又在近70年后的紀念抗戰(zhàn)爆發(fā)和30多萬同胞遇難70周年前夕被發(fā)現,確有較大價值。
記者認為,徐信印證了本報的考證成果(詳見2006年10月30日本報報道《南京大屠殺再添新證》),當年救助傷員的小醫(yī)院確實在“建廠初期單身職員宿舍”。徐信也印證了辛德貝格記載的案例,他親自處理的被日軍打傷的病人中,確有一些后來死亡(案例現存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貝茨文獻”),還印證了辛德貝格關于農民“絕大部分糧食和家禽都被日本人搶去了”的記載。高信則印證了江南水泥廠歷史檔案中關于日軍在攝山街放火時,京特率員工前往救火的史實。此外,徐信還印證了1938年2月初辛德貝格從江南水泥廠寫給丹麥奧胡斯市一位朋友的信(載1938年3月丹麥報紙)中的一些記敘,如綜合其他史料,可進一步證明辛德貝格常駕車到郊外拍攝反映日軍暴行的照片,為農村難民遞送記載日軍暴行的呼吁書,進城察看江南水泥廠在城內的財產,為城內從事人道救援的國際友人提供食品、信息,接送城內的德國、美國友人下鄉(xiāng)記錄日軍暴行,并從城內鼓樓醫(yī)院和紅十字會接來護士、要來藥品,到江南水泥廠辦小醫(yī)院的史實。(戴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