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蹤反饋
不久前,甘肅省蘭州市出臺“貧富混居”政策,即在土地出讓時對房地產開發(fā)商降低一定幅度的土地價格,要求他們開發(fā)出一定比例的限價房。8月10日,本報刊發(fā)《“貧富混居”遇阻折射保障性住房建設之痛》,對蘭州市這一做法進行報道,引發(fā)社會廣泛討論。近日,中國三產化著名學者賀有利對住房保障制度進行了深入分析。
賀有利認為,住房保障制度需要堅持市場經濟的原則,需要綜合兼顧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差、住房保障欠賬多、政府財力有限等因素。我國目前是市場經濟,住宅的供給應該以市場供給為主,政府保障為輔,兩者要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廉租房、公租房的大規(guī),F(xiàn)房集中建設弊多利少,租金補貼的住房保障制度利多弊少,應該實行租金補貼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對所有住房困難戶實行租金應補盡補,再根據(jù)政府的財力,可進行適當規(guī)模的廉租房、公租房現(xiàn)房建設。
大規(guī)模建保障房存弊端
“適度科學合理規(guī)模的廉租房、公租房現(xiàn)房建設利多弊少,可以增加投資,拉動消費,抑制房價,促進經濟!辟R有利說,但廉租房、公租房現(xiàn)房大規(guī)模建設存在以下幾個弊端。首先是資金需求大,政府無力負擔。廉租房、公租房建設資金巨大,每套達幾十萬元,政府財力無法長期負擔。由于公共財政的有限性,任何社會保障主要負責最困難的部分群眾,不可能負責大部分群眾。必須認真考慮地方政府的財力,目前地方政府的財力已非常緊張,原來增加地方政府財力的大量土地用于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又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地方政府的財力根本無法長期承擔大量的廉租房、公租房建設。目前,實行公積金貸款,可暫時稍微緩解資金緊張的問題,但公積金屬于廣大群眾,短則3年,長則5年,必須還本付息,因此,建設資金困難的問題仍然不能解決。
賀有利認為,目前,我國保障住房欠賬多,現(xiàn)房難以解決。由于保障性住房的欠賬很多,即使所有用地用于保障性住房,所有財力用于保障性住房,在短期內仍然解決不了許多住房困難戶的居住問題。我國城鎮(zhèn)目前有6億人口,仍然是中高收入者偏少,低收入者偏多,住房保障需求巨大,估計達2億。我國目前城鎮(zhèn)化率僅為46.6%,城鎮(zhèn)化率達到80%以上,將有6億農民進城居住,政府的住房保障任務非常艱巨,廉租房、公租房現(xiàn)房建設難以短期內解決。
“居住廉租房、公租房的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后廉租房、公租房的退出機制在我國很難落實!辟R有利說,目前許多城市已遇到廉租房、公租房的退出難問題,多年來沒有退出1套廉租房、公租房。在計劃經濟時代,建設了大量的公房,結果仍然沒有解決居住問題,當年的公房退出機制在當時就很難落實。
此外,賀有利還認為,投入巨額資金建設廉租房、公租房可能是用巨額資金解決了相對少的住房困難戶,而大多數(shù)住房困難戶仍在等待,這對仍然苦苦等待的大多數(shù)住房困難戶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廉租房、公租房的大規(guī),F(xiàn)房集中建設容易形成貧民區(qū),出現(xiàn)大量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已引起關注。蘭州實行的“貧富混居”實質是對解決這個問題的探索,蘭州的做法需要積極探討,穩(wěn)妥推進,需要長期的實踐檢驗。
實行租金補貼為主的保障制度
賀有利認為,相對于廉租房、公租房的大規(guī),F(xiàn)房集中建設來說,實行租金補貼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更為有利。
在賀有利看來,租金補貼的住房保障制度向低收入的住房困難戶發(fā)放租金補貼,資金數(shù)量相對較小,政府財力負擔小,可以對低收入的住房困難戶實現(xiàn)應補盡補,體現(xiàn)了社會公平。
“低收入的住房困難戶收入提高后則停止租金補貼,退出機制易于實行。”賀有利說,由于租金補貼實行的是經常審查制度,收入提高后則停止租金補貼。同時由于租金補貼額較少,不同于一套住房,租金補貼者一般不會想方設法尋求補貼。而且低收入的住房困難戶在獲得租金補貼后,在工作地附近租房居住,可以降低交通成本,減少交通量,防止交通堵塞,有利于節(jié)能減排。高中收入者可以拿出自己的存款購買新的住房,改善居住條件,原來的住房可以出租,即解決了住房困難戶的房源,又增加了投資者的收入,又促進了消費,推動了經濟。
賀有利說,實行租金補貼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對所有住房困難戶實行租金應補盡補,租金補貼標準應隨市場租金的提高而提高,使住房困難戶的租金負擔不增加。同時,城市政府應逐步對非本市戶籍的在本市長期工作的大學生、農民工等給予住房租金補貼,因為他們?yōu)楸臼械呢斦杖胍沧鞒隽撕艽蟮呢暙I。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住房問題是由住房價格的暴漲造成的!辟R有利說,要迅速增加商品房用地和商品房供給,打擊不合理的商品房需求,堅決遏制住房價格的暴漲。
參與互動(0) | 【編輯:鄧永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