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未來
曾擔任日本眾議院副議長的渡部恒三是東亞共同體的積極倡導者。雖然爭論仍在繼續(xù),渡部恒三卻對中日之間的合作表示樂觀。
戰(zhàn)爭時期,許多日本人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中國的東北地區(qū),這些孩子大多由中國人撫養(yǎng)成人,這令渡部恒三非常感動,因此他強烈建議民主黨推行東亞共同體政策。
作為日本政界的元老,渡部恒三在1972年曾隨時任首相田中角榮來到北京,親眼見證周恩來總理和田中角榮共同舉起酒杯實現(xiàn)了中日邦交正;。
“共同體構想正朝著實現(xiàn)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倍刹亢闳f,有關東亞共同體的熱議并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上世紀30年代和2005年都出現(xiàn)過類似討論,前兩次討論都處在日中關系惡化時期,只有此次討論是伴隨著日中關系的修復展開,這是一個春天的信號。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渡部認為,中日之間可能在經(jīng)濟上會發(fā)生很多問題,或者在安全上也有很多問題,但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一定會有心與心的交流,中日兩國以后一定會攜起手來為世界做出貢獻。
日本政治評論家松本健一對共同體的未來同樣充滿信心,歐盟的最終形成是因為有一個民主的共性,大家相互認可,相互承認。亞洲則有文化上的共同性,日本、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都強調人和自然共生,人與人共生。在松本看來,這一文化上的共通顯然是未來共同體的基礎。
與日方的樂觀相比,中方的代表則表現(xiàn)了不同的謹慎態(tài)度。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歐洲共同體的誕生以法德和解為基礎,但歐共體內的國家擁有相似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政治經(jīng)濟制度、文化與價值觀。中日在戰(zhàn)后沒有處在同一個體系當中,甚至一直到1972年才建立邦交關系。加上當今的東亞各國的社會經(jīng)濟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文化與歷史問題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實現(xiàn)東亞共同體并非易事。
中國外交部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吳建民說,歐共體從二戰(zhàn)后起步,先后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東亞共同體的形成建設同樣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亞洲的關健是如何尋找共同利益并使之最大化。”
在前往東盟峰會的飛機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指出,東亞各國社會經(jīng)濟制度不完全一樣,發(fā)展水平也不一樣,要形成一個共同體,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過程。
溫家寶總理強調,中國是最早和東盟建立合作的國家,目前“10+1”會議、“10+3”會議和東亞峰會有合作基礎,中國與東盟也有合作的具體規(guī)劃和措施。這三個會議為東亞共同體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全力把這三個會議進行好,將來才有可能建立東亞共同體。
顯然,在所有關系中,中日關系已成為影響共同體未來的最重要因素。
雖然前路尚遠,中國官員仍對未來的共同體充滿期待,大連市副市長戴玉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稱,大連期望在去政治化的前提下,能夠吸引更多的日本企業(yè)落戶。
在這個與日本“一衣帶水”的地級市,30年來與日本地方自治體之間的交往幾乎從未間斷。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