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10日電 美國《僑報》6月9日發(fā)表時事評論文章說,中國汶川大地震激發(fā)大救援,從政府到社團,從領導到基層,從軍警到民眾,實心實意投入抗震救災。呈現人們面前的一切,引人觀察、思索。對不少西方人來說,他們無疑也與汶川連在了一起,經歷著一場觀念上的特別是對中國觀念上的“大地震”。借用西方傳媒的語言來說就是,“全球在關注中國,國際社會得到一個新的機會,重新審視中國,審視中國人的精神”。
文章摘錄如下:
除了如同法國《費加羅報》某些人胡言“作秀”、美國影星莎朗•斯通大放“報應”厥詞外,那些此前就人權問題或西藏問題攻擊中國的言論幾乎同時噤聲了。世界都在以同情的眼光注視中國,重新認識中國。
一位在華美國青年感受極深,他告訴美國親友,“這里簡直是空前的民族大團結,中國政府和士兵還有人民,他們很偉大”。連對中國“人權”有過質疑的《芝加哥論壇報》也說,“中國對此次地震的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反應,正在改變世界對中共的看法”!堵迳即墪r報》也贊,“中國領導人跋山涉水,不畏艱難,到地震現場慰問災民,親自指揮救災行動。這表明中國領導人關心民眾疾苦,身體力行地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中國民眾捐錢捐物獻血,要求到災區(qū)救援的人排起長隊。這一切表明中國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家”。
其實,中國充滿人道主義的反應,并非始于此次地震。只是此次災難空前巨大,因此給人印象深刻;再則,此次抗震救災空前開放透明,使得西方人對中國了解不深者在加深了解,對中國誤解不淺者在端正認識,對中國疑惑不斷者在釋疑改觀,對中國攻擊不絕者在改弦更張。
不過,不宜天真地認為,西方政客及輿論對華意識冷戰(zhàn)熱戰(zhàn)從此“休戰(zhàn)”。但也不應忽視,此次意識樊籠的突破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西方傳媒輿論開始正視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與窮困的緬甸相比,與發(fā)展中的印度相比,更與發(fā)達的美國相比,他們認為,這些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與中國抗震救災的速度、力度和縱深度均無法比擬。
近年來,亞洲地區(qū)多災多難:菲律賓的臺風、印度洋的海嘯、巴基斯坦的大地震和緬甸的熱帶風暴。在這任何一場災難中都未曾看到過像中國這樣舉國動員的能力、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強大的團結互助精神!懊绹撬^的典型民主國家,但它卻在幾年前的卡特里娜颶風救災中為何表現得如此糟糕?”彭博新聞社網站文章更直言不諱:“自然災害會帶來政治后果。如果布什總統(tǒng)在處理卡特里娜颶風災害時能像中國領導人處理四川地震災害時做得那樣好,他可能更得人心'”。
對中國政府官員、軍警、民眾的各種贊譽,其實就包含著對“制度優(yōu)勢”的敬佩和贊譽。如美國退役海軍陸戰(zhàn)隊上將詹姆斯•瓊斯就感嘆,中國抗震救災“很有組織和秩序”,實質涉及制度性優(yōu)勢。
在種種比較和稱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制度優(yōu)勢”、“制度優(yōu)越”的直接認可和贊揚。當然,這還不是對中國社會制度、政治體制的全面認識和整體肯定,但已較大突破了制度性偏見。如果說新加坡《聯合早報》以亞洲人較為相近而友好的眼光看出和贊賞中國的“制度優(yōu)越”,那么彭博新聞社網站文章則以西方重新審視的眼光,看出和肯定“凸顯了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
盡管有不少缺陷和不足,中國這種“制度優(yōu)越”和“制度優(yōu)勢”一直存在著。癥結是如何認識,如何凸現。其實,許多國家制度,都包括民主和集中兩端或兩極,只不過兩端或兩極不平衡而已。 (宗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