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政策:顧此失彼 缺乏邏輯性
2006年9月26日,“安倍號”第一次出航時,桅桿上飄揚的旗子寫著“擺脫戰(zhàn)后體制”“構建美好國家日本”。然而,不到一年,“安倍號”就被狂風暴雨吹回岸邊。參議院選舉自民黨慘敗,不僅未過半數,還首次丟了參議院第一大黨這把交椅。雖然政權還在手,并且眾議院內有可觀的遠超半數的席位,但眾議院通過的法案能否在參議院順利過關,那就全看參議院第一大黨民主黨的臉色行事了。
此前,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當中之所以慘敗,除了官員貪污問題、養(yǎng)老金記錄丟失問題及大臣連續(xù)失言問題以外,主要是安倍內閣實行的各項政策未得到選民的認同。其不受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安倍對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解釋得不夠,另一方面是其具體的政策措施之間有內在的矛盾性。
就內政而言,安倍要繼續(xù)奉行小泉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就無法解決“貧富差距”拉大問題;就外交而言,安倍要“擺脫戰(zhàn)后體制”,就無法奉行小泉的“對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各項內外政策之間缺少協調性與連貫性,是安倍執(zhí)政的最大弱點,也是黨內持不同政見者以及在野黨攻擊的目標。
安倍這次改組內閣雖然使“安倍色彩”變淡,但是,他在政策上顧此失彼的狀況不會因為內閣改組而得到改善。因為安倍不會放棄自己的理念。而與此同時,他既要面臨來自參議院的壓力,又要承受來自各派閥閣僚的政策觀點的制約。因此,對第二屆安倍內閣在政策上的協調性與連貫性以及政策上的內在邏輯性不可期望過高。
8月10日,一份有40名國會議員集體簽名的建言書由“小泉學徒班”的幾位成員送交安倍。其主要內容就是要求安倍繼續(xù)小泉的“改革路線”。如果放棄這條路線,這些靠“結構改革”招牌上臺的議員就會面臨權力危機。
當然,安倍最終進行判斷的標準是能否維系政權。為此,他可以“忍辱負重”在黨內搞平衡,甚至可以與在野黨搞權力交易。
自民黨原干事長中川秀直在參議院選舉失敗后就曾表示,由于朝野雙方分別在眾參兩院掌握著過半數的議席,導致形成“扭曲的國會”態(tài)勢,這種混亂的政局如果持續(xù)下去,“將給國民生活帶來影響”。在8月21日會見記者時,他又表達了對未來自民黨與民主黨聯合執(zhí)政采取向前看的姿態(tài)。
自民黨原干事長武部勤也在8月23日表示,“國家、國民第一,日本垮了什么都完了,我們必須以認真的態(tài)度來考慮政黨之道,聯合執(zhí)政未嘗不可”。但是,民主黨現在正直氣盛之時,干事長鳩山由紀夫就干脆一口否定說,“根本就沒有與自民黨聯合執(zhí)政的想法”。就連曾經向小泉提出與自民黨聯合執(zhí)政的原民主黨代表前原誠司也在8月22日的講演中說,兩黨聯合執(zhí)政,“目前99.99%沒有可能”。
總之,第二屆安倍內閣課題一大堆。如何理順黨內派閥之間以及與執(zhí)政伙伴之間在政策主張上的復雜關系,如何應對來自在野第一大黨民主黨咄咄逼人的攻勢,是安倍首先要思考的內政問題。
接下來,對美、對華、對朝外交政策也是安倍要亟待解決的外交課題。安倍想通過恢復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與美國平起平坐,但卻不得不將日本綁在美國的戰(zhàn)車上;安倍一邊打算與中國建立“戰(zhàn)略互惠關系”,一邊兜售排除中國的“大亞洲構想”;在對朝外交上,安倍一方面咄咄逼人,一方面又急于改善日朝關系。
政策措施上的內在裂痕以及邏輯性的缺乏,將導致安倍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誤區(qū)與空白,如不能及時糾正,第二屆安倍內閣將面臨來自黨內外的雙重夾擊。
中日關系雖然不會因為安倍內閣改組而有重大改變,但未來也將面臨一系列考驗。從內閣成員和自民黨“三要員”的配置上看,其中不乏對華友好的穩(wěn)健派。我們希望日本的對華政策能保持連貫性與穩(wěn)定性,并構筑名副其實的“戰(zhàn)略互惠關系”。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