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美國國會也在討論要求日本就慰安婦問題道歉,這能不能減少日本保守勢力為侵略戰(zhàn)爭辯護的聲音?
撰稿/陳言 6月27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了關于慰安婦問題的決議案,其中提到,“要求日本政府對帝國軍隊強迫年輕女性從事性奴隸的行為,進行明確的正式謝罪!7月,眾議院將對這一議案進行討論。
今年的7月7日,是“七七”盧溝橋事變70周年紀念日。戰(zhàn)爭已經(jīng)遠去,但記憶并沒有完全淡化。戰(zhàn)爭受害者的痛苦,因為日本每每傳來為侵略行為辯護的言論,更是雪上加霜。
針對日本一些人為侵略戰(zhàn)爭歌功頌德、反復辯解,亞洲國家在過去幾年里進行過抨擊。但這一次,美國國會也在討論要求日本道歉的問題,這讓一直號稱與美國有“共通價值觀”的日本政府十分尷尬。
本田的議案
針對慰安婦問題的議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的投票結果是39:2,以絕對優(yōu)勢通過!冻招侣劇吩6月28日發(fā)表社論說,美國議會要在國際輿論陣地譴責日本,做出這樣的決議“意義重大”。
針對決議的提議者之一邁克•本田議員,在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日本《產(chǎn)經(jīng)新聞》發(fā)表了十余篇文章,把他描繪成了一個“有韓國組織在背后支持、中國反日團體提供資金援助的政治傀儡”。
本田議員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事實上,他曾是《產(chǎn)經(jīng)新聞》筆下的英雄。二戰(zhàn)期間,美國實行歧視日裔的政策,將日裔美國人送進類似于監(jiān)獄的農(nóng)場做苦力。正是在本田的推動之下,美國政府向這些受了奴役的日裔道歉并支付撫恤金。那時的本田,是大和民族的英雄,《產(chǎn)經(jīng)新聞》也是這樣報道的。
2007年6月,本田在接受日本《論座》月刊采訪時,強調(diào)自己的使命是解決戰(zhàn)爭的遺留問題。這幾年,本田把目光轉(zhuǎn)向了慰安婦問題。日本保守政治家和媒體認為,本田把矛頭對準了自己的祖國,無疑犯了大忌。
安倍晉三首相在今年3月的國會答辯中說,從軍慰安婦“沒有軍隊及官方強征的記錄”,他選擇了一個日本人也很難搞清楚的詞,說不存在“狹意的強制性”。安倍的言論受到了美國輿論的一致批評。
不久后訪美期間,安倍就這個問題向美國總統(tǒng)布什表達了歉意,希望以此平息美方的批評。
但到了6月,日本國會議員、原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大臣平沼赳夫等政治家連同安倍的謀臣等人在美國報紙上刊登整版廣告,否認日本強征從軍慰安婦。這則廣告最終成為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最后通過決議的導火索。
外交委員會主席藍德斯對媒體說:“這是一個對抗事實的愚蠢主張!
“亞洲女性基金”的活動
事實上,日本保守政治家的言行并不代表全日本。在慰安婦等問題上,日本民間和政府也有還歷史公道的行為與主張。包括小泉純一郎在內(nèi)的日本幾屆首相,都曾經(jīng)向原從軍慰安婦們郵寄過道歉信。日本曾經(jīng)有過一個組織叫“亞洲女性基金”,專門致力于慰安婦問題的解決。該組織曾就慰安婦問題做過大量的調(diào)查,向公眾通報原慰安婦的悲慘境遇,并向一些國家的慰安婦支付了一定的撫恤金。
但是,亞洲女性基金在今年3月解散了。
反觀德國反省戰(zhàn)爭的過程,在解決戰(zhàn)爭遺留問題方面,民間組織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德國曾以民間基金的形式,向戰(zhàn)爭受害人支付了相當數(shù)額的撫恤金。這種民間基金模式被證明是可行的,日本也有過嘗試,但最終沒有繼續(xù)下去。
“中山夫婦”樣本
在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剛剛通過有關慰安婦問題的決議后,曾經(jīng)擔任過文部科學大臣的議員中山成彬,立即通過自民黨國會議員組成的“思考日本前途與歷史教育議員之會”發(fā)表聲明表示反對。他認為,這樣的決議“有損日美關系,希望外交委員會考證、整理慰安婦問題的相關事實。”
中山成彬議員曾在許多場合說過,過去實行的是“公娼制”“當慰安婦是很賺錢的”。在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數(shù)字問題上,中山更有數(shù)不清的荒謬言論。
而在日本還有一位姓中山的人,叫中山恭子。她過去幾年做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就是竭力向朝鮮討要被綁架的日本人。她以語氣平和但內(nèi)容堅實有力的演講,告訴人們受害者家屬對親人的無限惦念,加深了人們對日本的同情。
其實,中山成彬與中山恭子是一對夫婦。用韓國《朝鮮日報》的話來說,“丈夫在熱心地否定自己國家的綁架罪行,而妻子在熱心地向世人宣傳朝鮮的綁架罪責。這種矛盾就是日本現(xiàn)在的姿態(tài)。”
中山夫婦的作為,可以說在日本社會里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就如一位日本媒體人士對本刊所說的那樣:“問題的本質(zhì),在于日本政治不能也不敢正面看一眼自己在歷史上犯下的錯誤!
如今,甚至連一貫袒護日本的美國也出來說話了,日本還會如何去辯解呢?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