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4日電《香港商報》7月14日發(fā)表經濟點評文章說,在石油及農產等商品的漲價推動下,全球通脹有升溫之勢。香港的高度自由開放經濟,自難免受影響,而一些本港因素更令問題惡化。這些因素包括港元隨美元貶值、與內地交流密切和本港的經濟狀況等,形勢比較復雜。為求徹底緩解,必須針對通脹的全面走勢及個別根源,制訂有效的應付方案及具體措施,而一切必須建基于科學論證之上。
文章摘錄如下:
習近平副主席訪港,除了解奧運馬術比賽的準備工作外,更十分關心香港的經濟民生問題。的確,在高通脹下百物騰貴,自影響生計。近期本港社會對此頗多怨言,令港府亦開始予以重視。因此,對香港通脹的性質及應對之道,須詳加探討,以便制訂恰當策略。
香港通脹近年持續(xù)上升,居民綜合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在2005年上升1%,在2006及去年均升2%;去年自年初至年尾呈穩(wěn)步上揚之勢,今年頭5個月亦復如是,由1月的3.2%上升至5月的5.7%,有估計指到年底或可達雙位數(shù)。從結構看通脹屬食品主導型,如5月食品漲價幅度高達19.2%,為平均通脹的三倍多,其中豬牛肉價升逾五成,食米升約四成,乃高中之高。這與中國內地的通脹形態(tài)相近,反映兩地貨物交流緊密,令香港經由入口受到內地食品漲價的頗大影響。另一通脹率較高的類別為電力燃氣及水,在5月漲價達6.9%,亦超過平均,乃國際能源價格大升的反映。
以上是通過入口而來的輸入型通脹,其影響因港元相對歐元及人民幣等主要貨幣貶值而加強。
我們也不可忽略本港的內生通脹因素。
首先,從宏觀層次看,當經濟旺盛時,易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脹。自2004年復蘇至今,本港GDP增長均在6%之上,持續(xù)高過長期平均升幅;失業(yè)率則持續(xù)下降,令勞工市場出現(xiàn)偏緊狀態(tài),均會增加通脹上升風險。
其次,房地產業(yè)乃經濟支柱之一,而樓價隨經濟上升又可推高通脹。CPI中住房一項在5月上升6%,已稍高于平均通脹率的5.7%,但此數(shù)據(jù)嚴重滯后,故實際升幅將在今后逐步浮現(xiàn)。
面對上述情況,港府為求緩解通脹之困擾,必須對癥下藥。
首先,國際商品漲價及輸入型通脹,并非本港所能調控,故別無他法,只能適應之。港元貶值固然會提高通脹率,但升值卻非解救之道︰聯(lián)匯機制不能隨物價波動作短期性的頻繁變動。最近油價大升,令眾多下游行業(yè)如運輸、公交業(yè)界人士及漁民等,紛紛舉行示威,要求政府給予補貼(如減稅等),但這絕非真正出路。各行業(yè)只能由對客戶提價及增效,來消化用油成本上升,補貼既難持久,更不應用來抵銷長期性的油價漲勢,否則只會造成各種市場扭曲而徒增問題。
在內生通脹因素方面,政府可做的事較多。
首先,要采取宏調收緊政策以防經濟過熱。聯(lián)匯制度令香港喪失了貨幣及匯率調控能力,必須追隨美元減息貶值。這樣乃在經濟旺勢下施行擴張政策,有火上加油之效,故必須采取財政收緊政策來作對沖。但港府為平民怨大舉“派糖”以億位計,甚至不惜因而重現(xiàn)財赤,施行了與收緊背道而馳的強力財政擴張政策,乃縱火而非救火,“派糖”中不少項目在原則上是補貼中產階級者(如減差餉等),雖可減緩通脹沖擊,卻非合理之舉,補貼只應給予最低收入階層。
此外,如前述工資及樓價乃兩大內生通脹來源,故政府應更積極地防止這兩方面出現(xiàn)大漲價。不幸者是現(xiàn)行政策亦屬火上加油:一是勾地制限制了土地供應,乃變相實行高地價政策;二是給予公務員大幅加薪,名為與市場看齊,實即成了工資上升的領頭羊,加大了引發(fā)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風險,令日后更難于控制通脹升勢。
總之,港府的多項政策都有加深通脹的不良副作用,理應在全盤檢討后,加以修正。另一方面,還要力拒民粹主義傾向,務必堅拒不合理的、以補貼抵銷通脹的各種要求,尤其不能浪費公帑去補貼高油耗行業(yè)和中產階層。須知,補貼并非真正注重民生及科學施政之道。(凌昆)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