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房產(chǎn)新聞 |
中國的一切變化,離不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廣州住房條件的改善,同樣來源于改革開放的這一縷春風。也是從那時起,廣州的城市建設加快,住宅建設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居民住宅從低層向多層和多功能方向發(fā)展,居住條件有了顯著改善。從1950年到1988年底,廣州全市房屋總建筑面積共增加了5443.94萬平方米,為1949年解放時房屋總面積的4.42倍。其中住宅面積增加2685.78萬平方米,為解放時住宅總面積的3.44倍。人均住宅面積從1949年的4.5平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7.29平方米,一般的家庭都住進了單位公房。
然而,在人人排隊等著房子的年代,分房成為一件特別為難的事情,按級別、按工作年限、按家庭住房困難程度、按關系……有要房者為了房子早結婚,有分房者為平衡關系犧牲自己……
口述:單位建房、福利分房時代
新中國成立后的二三十年中,新生的孩子都長大了,孩子又生了孩子,而且基本都是五六個;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開始回城了,開始結婚生子;運動中被趕走的“走資派”、“右派”也陸續(xù)回來了,拖兒帶女……擠在擁擠的城市中,大家最大的夢想是住進寬敞一點的房里。在當年,承擔這個歷史使命的是單位。
古志英,廣州某大型國企老總,當年分管經(jīng)濟工作,從1973年開始,“除了生產(chǎn),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抓住房,幾乎把所有能搞到的錢都用來搞住房。”
蓋房的第一筆錢,還是向當年的資本家借的28萬。而職工們除了工作,下班之后紛紛加入蓋房行列。終于,第一棟7層樓蓋起來了,40多戶職工住進了新房。
然而,住房遠遠不夠。年輕人剛進單位的三四年住集體宿舍都沒問題,但是五年后一般都結婚了,集體宿舍不行,怎么辦?古老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在單位的大禮堂中,中間留出一條小道,兩邊用木板隔出一個個12~16平方米的小單間,新婚的夫婦都被安置進了這些“婚房”。當年有二三十戶新婚夫婦都在那里渡過了自己的蜜月時期。然而,薄薄的一塊木板如何隔音,小兩口要親熱的時候也是頗多不便。無奈之下,有些小兩口是將音樂開得老大,而不少小孩可能就在這些音樂中誕生了。
為了盡早解決職工們的住房問題,古老是絞盡腦汁。單位大院的地皮用完了,平房成了高樓,他又到外面買舊廠房、舊宿舍。
到了1997年,他足足蓋了18000平方米的住房,改善了500多戶職工的住房問題,在這期間,有人搬了一次家,有人搬了兩次甚至三次,從幾戶人擠在一起的筒子樓,搬進了小套間,到最后,不管職工、領導幾乎都有了人均十多平方米的房子。
總體來說,在那個年代的原則是論資排輩,哪個人級別高、職務高,早到單位、早結婚,就早分到房,房子就大。
要房者個個使出了十八般武藝,分房者也不容易,雖然一般情況下總是能近水樓臺先得月,但是如何平衡各方的關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堵住員工的嘴,古老自己一直沒有分房,5口人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多年,一直守到最后一批單位房建設好,才拿到新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