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地產市場成為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主要有兩件事引發(fā)。
一是一香港豪宅單位居然賣出全球最高的紀錄:大約一平方米超過70萬港幣。不過,實際不是一個孤立個案,而是之前有多個樓盤賣價相當離譜。人們的說法是內地富豪的資金涌入所致。之后更有人說,香港正在倫敦化!道理就是前蘇聯(lián)解體前后,有大量的俄國富豪進入倫敦市場。因此,不僅把當地的樓價抬高,而且還改變了當地的生活習慣。這種說法強調外部力量的影響。其實,香港房地產熱更重要的動因來自內部。一直以來,香港就是盛產房地產商富豪的地方。從最新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來看,前十名富豪之中,有七位是地產商。
第二個事件是,港島西半山一個46層的住宅編號是88層,業(yè)主們買后大呼上當。公司的負責人出面解釋說,香港人比較喜歡吉祥數字,因此40層、50層的幾十個號碼一概省略。于是有香港人說,如果上述房產商的理由能夠成立,臺北101大樓就可以改成202大樓。
樓價被推高,房地產商狡猾——筆者估計這在其它地區(qū)或國家都可能存在。但是,一個積極奉行不干預的政府怎么應對呢?房價高、民眾抱怨大,政府得有所作為;但政府的作為,又容易陷入干預之實;貧w后的香港政府曾公布了一個龐大的公共房屋計劃,可最后卻被認為是給民眾幫了倒忙。因為,這個公共房屋計劃對低收入階層是個好消息,但對已置業(yè)的民眾來說,直線下降的房價讓他們很快就進入負資產狀態(tài)。因此,香港政府的“干預”辦法就是軟招。
第一個軟招就是向市場釋放信息。如果房價繼續(xù)再往上漲,政府會出手干預。雖然政府沒有明說,此舉卻直接對房地產市場形成壓力。在天價房事件后,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約見香港主要的房地產商,向他們表達政府對樓市的關注。曾的大意是,香港政府極不愿意去干預房地產市場,但是如果房地產價格變得很不健康、而且不公平,甚至影響到市民的生計時,政府到時會采取措施進行干預。會見之后,香港的樓市果然冷淡許多,業(yè)內人士預測,香港整個房地產市場在半年內恐怕都很難再度活躍。
第二招就是香港金融管理局要求收緊豪宅的按揭。表面上看,這個措施是針對特定住宅市場,其實不然。銀行放貸都要看整體的消息面,這其中也包括了政府的態(tài)度。對豪宅市場的監(jiān)管很容易傳導到普通市場。金管局要求對房價超過2000萬元的按揭,由70%降至60%。雖然從金錢上來說,富豪們少出200多萬元影響并不大,但其收效相當顯著。當地的地產專業(yè)人士認為,很多靠銀行貸款進行短期炒作的買家,恐怕?lián)p失很大。
如果僅僅是政府出面施加壓力,而媒體卻受制于房地產商,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幸運的是,香港傳媒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上面所說的46層住宅變成88層的故事,法律上沒有明確禁止,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會強化市民對房地產商的負面印象,督促其自律。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香港的經濟整體被房地產商所綁架,而內地也逐步有這個趁勢。目前來看,政府收入過多依賴房地產市場,就會推高房價,最終影響民眾的生計。(吳木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