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八月六日電 題:急待保護的泉州土樓
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隨著新一輪中國文物普查的深入開展,閩南泉州一批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土樓進入人們的視線。文物專家六日在此間呼吁,這些具有濃厚閩南文化特色的土樓正遭受侵襲破壞,急待保護。
據(jù)了解,目前泉州有大小土樓近二百座,主要分布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內地縣份,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其中大部分是方形土樓,具有獨特的閩南建筑風格。泉州市考古工作人員近日也發(fā)現(xiàn)了一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建筑風格獨特的圓形土樓——輝斗樓。
輝斗樓位于安溪縣寶都村,與漳州華安縣相距只有十幾公里,但其風格卻不同于華安的客家土樓。據(jù)土樓第九代后裔楊國煌介紹,這座土樓的建筑風格非常獨特,一共有兩層半;廚房建在兩側,共兩個;樓內沒水井,樓后有一條水溝,水渠通過暗溝流進水溝,就可以隨意取水。
另一座建于明朝洪武五年的土樓聚斯樓,又名赤石土樓,是目前福建省發(fā)現(xiàn)的最早、保存也最為完好的土樓。該土樓現(xiàn)存夯土墻為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建造的,建筑工藝樸素,從石頭建筑上看,沒有用鐵器捶鑿過的痕跡,都是用自然山石砌筑。從木料上看,木料與木料之間的結合,角與梁等都用竹釘、科藤來聯(lián)結,充分體現(xiàn)了閩南古建筑的風格,內木構架雖經(jīng)多次維修,還保留有清中期的風格。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泉州土樓的建筑工藝比較特殊,主要是方形結構,典型的閩南風格,內部多為傳統(tǒng)的合院式結構,防御性強。此外,土樓的木雕、石雕、磚雕體現(xiàn)出相當高的水平,承載著閩南人對建筑審美、房屋居住的一種理解,是一種獨特的建筑藝術和創(chuàng)造性的杰作。
他說,如果把這種古建筑好好保護下來,其建筑技藝、文化遺產就有實物載體,對于研究閩南文化生態(tài)也有很好的幫助。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泉州的土樓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被破壞得很嚴重,有的被火燒掉,有的倒塌了。陳建中說,如果再不對現(xiàn)存土樓進行好好保護,這筆珍貴的歷史遺產恐怕會消失。
陳建中認為,泉州許多土樓的原居民后來都移民到臺灣、東南亞等地,其后裔遍布臺灣、東南亞地區(qū)。因此,土樓的保護既有利于對明清建筑、土樓文化及群居生活的研究,也用利于聯(lián)系海峽兩岸和海外的鄉(xiāng)誼。(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