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的北大校園,與平日沒什么不同。但在這看似平常的一天,“未名四老”之一、98歲的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悄悄地與燕園永別了。
盡管生前不愿接受“國學大師”的稱號,但11日“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還是成了各網(wǎng)站的頭條新聞。一位媒體資深人士說,他曾謝絕“大師”的稱號,但謝絕不了世人對他的敬重。
在北大校園網(wǎng)絡(luò)論壇上,11日十大排名第一的是在外國語學院版上發(fā)表的名為《季爺爺走好》的帖子,數(shù)百名學生自發(fā)回帖!凹纠鲜潜贝笕说牡浞,他代表了一種人文和治學的精神,這種精神已經(jīng)影響了好幾代北大學生,也將繼續(xù)在北大人身上延續(xù)和傳承!薄八氖貢r有晚年每日清晨4點起床著述為例,他的質(zhì)樸從常是一身藍色中山裝的裝束可知,他的節(jié)儉由80多歲騎輛破舊自行車可觀,他的勤勉有煌煌學術(shù)文獻可鑒!痹诟鱾討論區(qū),這樣飽含深情的留言被不斷更新著。
季老的離世,讓整個北大的心下沉。季老的秘書李玉潔回憶說,季先生在素來洋溢著某種清高和狂傲的北大學子那里,得到了一種親切的真誠的熱愛。
曾經(jīng)編撰出版過《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的自由撰稿人高曉巖告訴記者,今年4月他到醫(yī)院看望季老時,老人精神健旺,妙語連珠!八且粋特別清澈的人,對人很友善,直率,而且不設(shè)防。好多老人變得很世故,但季老把一切都放下了,只剩下一顆心!备邥詭r曾經(jīng)幾次到醫(yī)院看望季老,每次去都見有山東老鄉(xiāng)、各地友人和仰慕者來看望他,他顯得非常熱情、欣喜、隨和。
季羨林在回憶錄《牛棚雜憶》中說:“我書中所寫的,都是我親身經(jīng)歷,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如果我沒有親身體驗過,我是沒有那么豐富的想象力,編造出那么多‘五花八門’的故事的!边@也正如他在書中第一節(jié)《緣起》中寫到的那樣:“我在這里鄭重聲明:我決不說半句謊言,決不添油加醋。我的經(jīng)歷是什么樣子,我就寫成什么樣子。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不管別人說什么,我都坦然處之,‘只等秋風過耳邊’。謊言取寵是一個品質(zhì)問題,非我所能為,亦非我所愿為。我對自己的記憶力還是有信心的!
評論家彭俐說,《牛棚雜憶》包含了一位文化學者對民族與國家矢志不渝的忠誠,有多年的反思、觀察、困惑和期待,惟獨沒有一點個人的怨憤、憂郁、計較和發(fā)泄,盡管他在“文革”10年間遭受到非人的對待,身心所受的打擊和折磨難以用言語形容。
季羨林的弟子錢文忠說:“作為一個從各種運動中走出來的知識分子,最難能可貴的是,季先生保持了人生的清白坦蕩,任何人無法對這一點有任何指責和爭論。該守望、該堅持的東西,季先生一樣也沒有放棄!
季羨林從2003年開始與病魔做斗爭,但人們并沒有忘記他,晚年的他迎來了無數(shù)的鮮花和榮譽。2007年,他在新書《病榻雜記》中要求摘掉戴在他頭上的“國學大師”、“學術(shù)泰斗”和“國寶”3頂帽子,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八麑κ朗碌亩疵,他對名利的淡泊,他的質(zhì)樸和真誠,再次讓人感受到了這個文化老人的可愛與可敬。對于今日浮躁而功利的知識界來說,這是另一面珍貴的鏡子!卞X文忠說。
得知季羨林去世的消息后,著名記者唐師曾心情沉痛,馬上在博客上發(fā)表了悼念文章。他說,20年彈指過去,季老還是當年那身藍布中山裝,季老曾說“我很保守,到哪都這么穿”。“日月荏苒,可季老侍弄小動物、待人接物、研究學問依舊認真如故!碧茙熢f。(記者 桂杰 謝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