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將飯島愛生前死后進(jìn)行升華,很容易被扣上有道德潔癖的帽子。但比這更令人感覺不適的,是那些精英分子暴露出了貌似坦白誠懇實則虛偽無聊的一面。恭喜你們,通過網(wǎng)絡(luò)這個便捷的渠道,非常廉價地給自己貼上了一直追求的特立獨行的標(biāo)簽,但是,請別借飯島愛之死做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姿態(tài)。
2008年12月24日,日本藝人飯島愛被友人發(fā)現(xiàn)死于自己寓所,警方初步判斷可能是自殺。消息傳到中國,大大小小的娛樂媒體,紛紛對飯島愛去世的消息進(jìn)行了報道。元旦后,關(guān)于飯島愛的話題更有升溫跡象,很多人通過撰寫博客、評論、MSN簽名等方式,對飯島愛進(jìn)行悼念。
飯島愛是誰?一周多前,對這個名字還聞所未聞的人們,面對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紀(jì)念文字,未免一頭霧水。好在,在發(fā)達(dá)的傳媒面前,幾乎沒有被遮蔽的信息,人們很快知道,生于1972年的飯島愛是前AV女優(yōu),1992年出道參加電視臺深夜節(jié)目錄制,2000年出版半自傳體小說《柏拉圖式性愛》,2007年退出娛樂圈。為了幫助那些對她不甚了解的人盡快“對號入座”,媒體在報道時紛紛提及李宗盛的一首名為《最近比較煩》的歌,歌中唱道:“我夢見和飯島愛一起晚餐,夢中的餐廳燈光太昏暗,我遍尋不著那藍(lán)色的小藥丸……”
李宗盛有“華語音樂教父”之稱,自上世紀(jì)80年代起影響過幾代人,有了他的歌作為“注腳”,便可以推論,飯島愛真的曾經(jīng)存在于數(shù)量龐大的一群人心目中,而且在他們的青春期成長過程中,留下過難以磨滅的印象。有了這記憶墊底,飯島愛去世后引起的反響,便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在李宗盛的作品中,飯島愛是一個被理想化的符號,同樣,在記得她的那些觀眾心目中,飯島愛也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這一切在飯島愛死后被發(fā)酵醞釀成一種集體情緒,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人們與其說是懷念飯島愛,不如說是憑借這股情緒,尋找一種情感共鳴,或者對過往歲月的追憶。
不知飯島愛,成了一種落伍行為。不過,這種落伍人士的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些人當(dāng)中,可能只是不能將飯島愛和另外一些出現(xiàn)在粗糙影像中的形象對上號而已;因為年代差距,一些人錯過飯島愛當(dāng)紅的時候也是原因之一;再就是還有些人活在被高度凈化的生活真空里,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飯島愛們的作品。飯島愛去世,對這些人沒有太大觸動,但他們一樣會流露出同情之心,他們的同情,或許才是真正的對一名柔弱女性本能的憐憫,這樣的情感,在崔真實等韓國女藝人自殺時都同樣流露過。
“今天,我們懷著極沉痛的心情,悼念真正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偉大的教育家、亞洲熱血中青年們的最高精神領(lǐng)袖、AV業(yè)的卓越領(lǐng)導(dǎo)人飯島愛老師。幾天來,亞洲熱血中青年們都為飯島愛老師逝世感到無限的悲痛!薄(dāng)主持人梁文道在《鏘鏘三人行》如此朗誦的時候,也許你會明白,飯島愛也沒擺脫死后又被娛樂一把的命運。同樣,類似帶有戲謔口吻、調(diào)侃味道的句子頻繁出現(xiàn)于各種紀(jì)念文字里,什么“一代人的啟蒙老師”、“一個時代過去了”等看著眼熟的口號,被反復(fù)應(yīng)用到飯島愛的身上。
現(xiàn)在談?wù)擄垗u愛,不會擔(dān)心有誨淫誨盜的嫌疑,娛樂(或者消費)飯島愛,也因為披上了一層懷念的外衣,而顯得那么理直氣壯。對于那些借悼念之名行娛樂之實的人,知名博客作者宋石男作出了這樣尖銳的評價:“如果不是李宗盛哼著意淫的黃昏調(diào)‘跟飯島愛一起晚餐’,如果不是網(wǎng)絡(luò)上炒過她的書《柏拉圖式性愛》(實際上看過的人也不多),沒幾個人知道她,知道也不會有太多感情。飯島愛沒有活在你的硬盤,你也別趁她香消玉殞的時候跳出來唱一曲憂郁的挽歌。你從來就沒真正認(rèn)識過她,也沒有熱愛過她,現(xiàn)在就別假惺惺地來湊熱鬧……你那叫虛偽,也是對死者的褻瀆與欺騙!
反對將飯島愛生前死后進(jìn)行升華,很容易被扣上有道德潔癖的帽子。但比這更令人感覺不適的,是那些精英分子暴露出了貌似坦白誠懇實則虛偽無聊的一面。恭喜你們,通過網(wǎng)絡(luò)這個便捷的渠道,非常廉價地給自己貼上了一直追求的特立獨行的標(biāo)簽,沒準(zhǔn)兒還從中得到了一點蔑視與反抗的沾沾自喜。但是,想證明你們的與眾不同,應(yīng)該有許多方式和渠道,請別借飯島愛之死來做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姿態(tài)。
不知從何時起,每當(dāng)娛樂圈有名人去世,總要掀起一股懷念熱潮。不得不說,這些懷念中有真實的報道,也有虛假的信息,有真摯的情感,也有虛偽的湊熱鬧。對個人的悼念以莊重開始,卻以鬧劇結(jié)束。私人情感被說三道四,個人隱私被偷窺與傳播,在這一點上,張國榮、梅艷芳、陳曉旭、楊德昌、謝晉等人均未能幸免。懷念成了一種病,這種泛濫成災(zāi)的“懷念病”,成了貼在娛樂至死年代的一塊塊牛皮癬,每逢有人去世,便散發(fā)出腐臭的味道。
韓浩月(文化評論人)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