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柘榮十一月二日電 題:“制鼓第一村”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中新社記者 鄭長靈
每逢喜事、節(jié)慶,必定鼓聲震天以表心中喜悅,福建寧德民間保留著這古樸的民俗。一面用了三十年以上的大鼓,敲打起來鼓聲激昂渾厚,更稱奇的是大鼓居然沒有用一枚鐵釘,一打聽原來大鼓是有著“制鼓第一村”之譽的福建柘榮霞洋村中制鼓老藝人彭招波的杰作。
制鼓是彭氏家族祖?zhèn)鞯囊婚T手藝,傳到彭招波已是第四代,歷經(jīng)一百多年的歷史。彭招波從十五歲開始跟隨父親學(xué)制鼓,十八歲繼承父親制鼓的衣缽,從此走上了制鼓生涯,與鼓結(jié)下不解之緣。
霞洋村彭氏制作的牛皮鼓,主要由兩部分構(gòu)成,即鼓身和鼓面。鼓身由三十年以上樹齡的杉木組成,鼓面用上等的牛皮制作。一面鼓身大約需要七寸木材,一張完整的牛皮可以制作兩個半鼓面。
“制鼓是個細(xì)活兒,不僅要心靈手巧,更要傾注真情,只有這樣,制作出來的鼓才會有靈性!迸碚胁ㄉ钣懈杏|地說,霞洋的大紅鼓能有今天的名號,除了在取材上好中求好外,在制作工藝上更是精益求精。
彭招波制鼓極為講究。他始終遵循著彭氏先祖留下的“三不”遺訓(xùn):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不用,天氣時令不適合不動工,心情環(huán)境不合適不制。每年的秋冬季節(jié),他才上山砍伐杉木(這季節(jié)的杉木水分少,曬出來不易產(chǎn)生裂痕),截取杉木根部三段,架到陰涼通風(fēng)處晾干,然后按照尺寸模型鋸好,逐塊粘合而成,再用刨刀將鼓身外部刨平。為防止杉木受潮膨脹,他在做好的鼓身靠鼓面的兩端內(nèi)壁,安一條二公分寬的竹片,目的是讓鼓沿更加均勻結(jié)實,這樣一個鼓身就算完工。
而鼓面的牛皮必須先浸入水中五至七天,為保持牛皮原有的顏色,每天需要換一次清水。據(jù)他介紹,等到牛皮完全浸透后,取出用剔刀去掉牛毛與贅肉,再貼在墻壁上曬干。這道工序是細(xì)活,講究手上功夫,用力過猛可能刮穿牛皮,用力不足贅肉刮不干凈,影響鼓的音質(zhì),這活沒有幾年的功夫難以掌握到家。
在蒙鼓之前,老彭總要凈手焚香,才開始最后一道工序:先將鼓身固定在木架上,用剪好的牛皮覆蓋住鼓身一端,將皮耳系以繩或其他物品向下拉緊,盡量使皮擴(kuò)張;同時不斷揉壓鼓面的鼓皮,用鼓杵有節(jié)奏地敲打鼓面,讓皮纖維松了之后再頂壓拉皮,直到鼓聲勻稱,再用自制的竹釘將鼓皮固定于鼓身,另一鼓面也用類似的方法制作。待兩個鼓面完成后,再用鋒利的小刀將多余的牛皮切割掉,最后給制好的鼓面上清油,給鼓身上紅漆,這樣一面圓肚牛皮的大紅鼓就制成了。
聽當(dāng)?shù)卮迕駛兘榻B,彭招波四十多年制作了四百多面大紅鼓,遍及閩浙邊界多個縣(市),沒有一個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
然而,由于霞洋村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制鼓業(yè)如今逐步走向衰落。彭氏后代繼承者更是寥寥無幾,到了彭招波這一代,村里只剩下兩個會制作傳統(tǒng)牛皮鼓,而且都年逾花甲。
“按六天制一面鼓算現(xiàn)在制鼓一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如果每年制作十面鼓收入也在一萬元左右!睂τ谀贻p人寧可外出務(wù)工也不愿傳承這門傳統(tǒng)手藝,彭招波感到非常不解。他非常樂意帶徒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學(xué)制鼓手藝。他也表示,會一直堅持制鼓直到老了拿不動刨刀。(完)
請 您 評 論 查看評論 進(jìn)入社區(qū)
本評論觀點只代表網(wǎng)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新聞網(wǎng)立場。
|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qiáng)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