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多年擔任宣傳和文化部門領導職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次文藝領域論爭中,林默涵常常都是位于輿論中心的人物,其中最具爭議的,便是“胡風事件”。
胡風是中國左翼文化陣營的一個代表人物,曾受到魯迅肯定。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文藝理論的一些重要觀點上,胡風同黨內一些文藝工作者分歧很大,他們之間的爭論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分歧和爭論依然存在。
1953年初,林默涵、何其芳接連在《文藝報》發(fā)文,公開批判胡風文藝思想。
次年,胡風著文《三十萬言書》上交中共中央,對林、何二文逐一作出反駁。此后,針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一直沒有停止。
1955年5月,一個意外情況的出現(xiàn)使對胡風問題的定性驟然發(fā)生重大變化:一批胡風上世紀四十年代寫給作家舒蕪的信件被輾轉送到毛澤東手里,這名以“魯迅學生”自居的左翼作家,由此跌入深淵。
關于這批信件從舒蕪之手上達最高領袖的過程,不同當事人提供了不同的版本。
據(jù)林默涵1989年口述的《關于胡風事件的前前后后》描述,1955年4月的一天,有人來到中南海中宣部辦公室,交給林默涵一本裝訂好的胡風寫給舒蕪的信件。
林認為私人信件沒什么好看,一直放在書架上。隔了一段時間偶然翻翻,看到信中對一些黨員和非黨員作家抱著仇視的態(tài)度,其中還有很多暗語,于是把舒蕪找來,請他把信中外人看不懂的地方作些注釋,把信件分分類。舒蕪很快整理完畢并交還林默涵,林看后交給胡喬木和同為中宣部副部長的周揚。
周揚看過材料后與林商量可否公開發(fā)表,林表示同意?紤]到對胡風的批判仍屬于學術和思想范疇,周把材料給了《文藝報》,在排出清樣并加上編者按后,胡、周又覺得事情重大,發(fā)表前需送毛澤東審閱。5月9日,周揚將材料一并報送毛澤東。
雖然不同當事人對事發(fā)過程的描述有所出入,但隨后發(fā)生的事如今已為人們所熟知:毛澤東看過材料后重新起草按語,將胡風等人定性為“反黨集團”,5月13日,上述信件等材料在《人民日報》發(fā)表。5天后,胡風被捕,開始漫長的牢獄生涯。
很快,第二批、第三批材料相繼在《人民日報》發(fā)表。“胡風反黨集團”也升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受牽連者2100余人。1980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審查結論:此乃冤案。
拒絕道歉
當年領導公開向“胡風事件”受害者道歉并要求林道歉,遭其拒絕
伴隨對“胡風事件”的反思,作為當事人之一的林默涵再次被卷入輿論的漩渦。林家兒女記得,父親當年的直接領導曾在公開場合突然向“胡風事件”受害者道歉,并要求父親也道歉,但遭到拒絕。在當時,父親的這一態(tài)度激怒了一些人。
孫小林說,有一個時期,經(jīng)常能聽到別人對父親的指責,而父親一直保持沉默。他曾不解地對家人說:“打了場敗仗,將軍要道歉,難道每個士兵也要跟著道歉?”
林默涵惟一一次公開剖白是《關于胡風事件的前前后后》,他在文中說:“我做錯了什么事,或者說錯了什么話,我一定承認錯誤,并努力改正;但我決不向任何人‘懺悔’,因為我從來是根據(jù)自己的認識,根據(jù)當時認為符合黨的利益和需要去做工作的,不是違心的,或是明知違背黨的利益和需要還要那樣去做的。過去如此,今天、今后也如此。這里不存在什么‘懺悔’或寬恕的問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