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莊子〉心得》的《境界有大小》一講中說:“禪宗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眼睛里要是有事,心中就有事,人就會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際,來世。只要你眼里的事化不開,心里成天牽掛著,你就會把前生來世、上輩子下輩子都抵押進去!
禪宗是中國的佛教宗派之一。佛教中的“三界”可不是指“前生,此際,來世”。
《漢語大詞典》解釋“三界”說:“佛教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薄吨袊倏迫珪•佛教篇》解釋“三界”:“佛教術語。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丁福保主編的《佛學大辭典》解釋這個術語時說得更詳細:“凡死生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
另據臺灣《佛光大辭典》“三界”共有五個義項:(一)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二)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三)指色界、無色界、盡界。(四)指法界、心界、眾生界。(五)薩滿教基本觀念之一。主張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
其實,佛教中把“前生,此際,來世”稱“三生”。《佛光大辭典》釋“三生”義為:“指前生、今生、后生!薄稘h語大詞典》這樣解釋“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薄冬F代漢語詞典》在解釋“三生有幸”時特別說明道:“佛教稱前生、今生和來生為三生。”“三界”和“三生”不能混為一談。
屈原故都非“穎都”
◆若 木
戰(zhàn)國時,楚國貴族屈原遭奸臣讒害,被楚頃襄王放逐沅湘之間。屈原空有一片赤誠之心,報國無門。當楚國的國都被秦軍攻破的消息傳來,他深陷無力挽救楚國的絕望之中,遂投汨羅江而亡!队诘ぁ辞f子〉心得》第六講《談笑論生死》中曾說到屈原的絕望:“屈原生當戰(zhàn)國亂世之中,作為楚王的同姓貴族,作為一個士大夫,當楚國被攻破穎都的時候,當秦將白起把穎都屠城的時候,盡管一個人流落在外,盡管他還有很多國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廟和自己的國家都已經萬劫不復了。”
“把穎都屠城”是個病句,這里姑且不論;楚國的都城寫成“穎都”,更是一個明顯差錯。
春秋時,楚文王定都于“郢”,今屬湖北荊州市。此地因在紀山之南,故又稱紀郢;又因地居楚國南境,還稱南郢。自楚昭王起,楚國曾多次遷都。如楚昭王曾遷都鄀(Ruò),楚頃襄王在白起攻破紀郢后曾遷都陳。凡遷都所至,當時都被稱為“郢”。雖然楚國的“郢都”地點多有變化,但其稱名從未改變,更不曾寫作過“穎”!胺f”本義為禾谷外殼所帶的芒刺,后引申出聰慧的意思!胺f”讀音與“郢”相同,從未用作地名。
紀郢失陷后,屈原曾創(chuàng)作哀念故國的楚辭名篇《哀郢》。王夫之《楚辭通釋》解題時說:“哀故都之棄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頃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可見,屈原的故都不是“穎都” ,而是“郢都”。
“殺生”如何“取義”
◆蔡靖雯
《于丹〈莊子〉心得》之六《談笑論生死》中有這樣一段話:
儒家與道家關于生死的觀念,不盡相同。儒家追求“殺生而取義”,而道家強調“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眱烧呤馔就瑲w,都是讓生命獲得價值。
“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的意思是:不知道喜歡“生”,也不知道害怕“死”。這是莊子所倡導的“忘記生死,順乎自然”的“生死觀”。這種觀念究竟是不是與儒家的“生死觀”“殊途同歸”,這是個哲學問題,筆者不想討論;我要說的是:儒家追求的真是“殺生而取義”嗎?
對儒家學說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儒家追求的是“舍生而取義”。
《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鄙,放棄;生,生命;義,正義、道義。這段話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棄生命而選擇道義。后世人們以“舍生取義”泛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這是儒家學派所倡導的道德追求。
漢語中的“殺生”一詞,本義是“宰殺動物”,后來佛家用以指殺害生靈。
“舍生”是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殺生”是傷害其他生靈的生命,二者意義迥異。強調“仁愛”的儒家顯然不會倡導“殺生”,“殺生”也絕對不能“取義”!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