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理財市場,收益最高27%,最差-39%,兩者相差近70%。 中新社發(fā) 海牛 攝
|
上個月的理財市場,收益最高27%,最差-39%,兩者相差近70%。 中新社發(fā) 海牛 攝
|
7月銀行理財產品的表現依舊不溫不火、平淡無奇。400多款產品中80%的預期收益低于CPI,多數在5%上下。
但平靜的市場中仍不乏“先進”與“落后”。記者了解到,上個月的理財市場,收益最高27%,最差-39%,兩者相差近70%。
收益跑贏CPI不現實
從7月發(fā)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來看,盡管不如去年,但發(fā)行規(guī)模卻驚人。僅上半年就達9100億,已超過去年全年的規(guī)模。 業(yè)內人士表示,眼下是保本理財的時候,將產品收益與跑贏CPI聯系是不恰當的,每種理財產品根據屬性不同,可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發(fā)揮其作用。
從產品期限上看,短期化日益突顯。記者從廣東發(fā)展銀行了解到,目前該行期限最長的產品也只有3個月。這類收益高于定存的產品,雖流動性高。但不少投資者也為尋求一年期產品而煩惱。
最牛最熊均為QDII
如今被外資銀行占據天下的QDII產品,雖負收益連連,但收益最高的也在其中。“農業(yè)銀行境外寶I股指掛鉤型”目前收益高達27%,其余正收益的QDII產品大多不到10%。據統(tǒng)計,100多款運行中的QDII產品處于正收益的僅19款,而虧損最厲害的為投資于香港市場的中國概念基金,虧損幅度接近40%。
盡管行情不如意,但部分結構性產品也在逆流而上。交通銀行年初推出的“濃青3號”,掛鉤海外農產品期貨。截至目前,小麥標的收益為-5.38%、大豆收益為26.53%、玉米收益為49.58%,根據收益結構計算,該產品目前收益為17.93%。(呂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