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 片|圖 片 庫|圖 片 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國氣象局長解讀:今年自然災害為何較多、偏重

2006年07月31日 10:29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接受專訪 李 舸攝

  中新網7月31日電 今年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地方氣候異常多變、自然災害不斷,損失巨大。自然災害為何頻發(fā)?如何有效防御?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接受《人民日報》獨家專訪,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今年不是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最重年份

  秦大河:雖然今年中國遭受的自然災害比常年同期偏重,但并不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年份。截至目前,臺風造成的災害損失雖然是自1997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但1996年的臺風損失和死亡人數都比今年嚴重得多。此外,暴雨洪澇影響的范圍與造成的損失,也遠比1998年要小。

  從世界范圍看不是只有中國今年的氣候變化異常

  秦大河說,中國氣候異常,只不過是全球氣候異常的一部分。今年自然災害較多、偏重,主要有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強度偏強和冬春季及初夏氣候系統(tǒng)異常等原因

  今年中國自然災害較多、偏重

  秦大河:今年我國自然災害較多、較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強度偏強。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現的頻率增加。臺風強度增強、登陸臺風的破壞性增強、移動路徑異常,加之與其他天氣系統(tǒng)配合,容易導致南方一些地區(qū)強降雨,引發(fā)嚴重的洪澇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二是今年冬春季和初夏氣候系統(tǒng)的異常,冬春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區(qū)海溫偏高,使得東亞季風活動加強,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偏強,增加了向我國大陸輸送的水汽,同時誘導臺風頻繁發(fā)生,并增加了登陸和西行的幾率。

  科學應對、積極防御嚴重自然災害,應當堅持三個原則

  面對自然災害,如何才能科學應對呢?秦大河認為應當堅持三個原則,增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

  其一,必須堅持發(fā)展是第一要務。雖然臺風、暴雨、地震、火山等的強度、頻次并不會因人的意志而改變,但災害造成的損失大小與經濟、科技發(fā)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及社會制度相關的防災減災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歷史經驗和國際經驗都充分表明,無論是進行歷史比較還是橫向比較,經濟越發(fā)展,綜合國力越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的綜合實力就越強,重特大自然災害的人員傷亡程度就越輕。就中國而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靠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加大對自然災害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預報預測、防災減災措施等科技研發(fā)投入,加快交通、通信、電力基礎設施特別是與減災密切相關的海防、堤壩、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工程建設,加強救災物資儲備,以有效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

  第二個原則是必須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事實證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fā)、建設活動加重了自然災害。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由于化石能源燃燒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逐漸增多,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淡水資源日益匱乏,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海平面上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必須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上,保護自然環(huán)境,加強生態(tài)建設,節(jié)約資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調整工業(yè)特別是對自然環(huán)境具有較大影響的工程建設布局;要未雨綢繆,加強規(guī)劃,科學設計,使人居環(huán)境和重要的戰(zhàn)略基礎設施遠離災害多發(fā)、易發(fā)區(qū)和自然環(huán)境脆弱區(qū)。

  第三個原則就是必須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研究、監(jiān)測、預報、預警水平。用不斷發(fā)展的科學認識自然,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防災減災是減輕自然災害損失的根本途徑。近幾年,我國天氣氣候的監(jiān)測、預測和影響評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極端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當前,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科學監(jiān)測、預警、預報能力距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仍有差距。而且,由于技術水平的制約,預警信息傳遞仍然是廣大農村、山區(qū)、海島防災減災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趙永新 劉 毅)

  

 
編輯:張磊】
:::相 關 報 道:::
·臺風暴雨洪水滑坡襲擾不斷 中國今年汛期災害頻
·第五號臺風“格美”災害漸顯 中國高層高度重視
·國辦發(fā)出通知要求做好防御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工作
  相關專題:2006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