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山六月六日電 題:關帝文化已成海峽兩岸民間紐帶
作者 謝漢杰
海峽兩岸關帝節(jié)將于本月八日在閩南東山島舉行,關帝文化己成為聯(lián)系海峽兩岸及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橋梁和紐帶。
福建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fā)祥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八七年)的東山關帝廟,是現(xiàn)全臺灣一千余座關帝宮、廟中,絕大多數(shù)宮、廟的香緣祖廟。據(jù)史料記載,唐總章二年(六六九年),唐將陳元光入閩開發(fā)漳州,關帝信仰文化由中原傳入閩南,宋代傳入東山。自明、清兩代,東山關帝香火又不斷地傳入臺灣。主要通過三種途徑傳播:一是軍隊出戍臺、澎。明代銅山(今東山)守御千戶所城與銅山水寨官兵出戍和駐守臺、澎,清代銅山班兵輪流守衛(wèi)臺灣,做為“武神”、“戰(zhàn)神”的關帝香火不斷播入;二是墾荒移民。明清時期,東山島有眾多民眾遷徒開墾臺灣,為保佑風調雨順,祈求平安,他們都把家鄉(xiāng)的關帝神祗請到臺灣供奉,并在臺灣各地建起關帝廟;三是商貿往來。東山港早在明清時期就是大陸與臺灣通航、通商重要的天然良港,海峽兩岸許多商人、船主喜歡到東山關帝廟進香,祈求生意興隆,將香火分靈到船上奉祀,并傳入了臺灣。此外,澎湖、臺灣很多關帝廟,也是東山建筑師渡海入臺所建,設計布局都與東山關帝廟相仿。
關帝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千萬臺胞信徒心目中,關帝文化地位崇高,維系著他們血親文化的根源。尤其東山關帝廟在大陸東南沿海、海峽兩岸有著深遠的影響。據(jù)史傳,明代沈有容入臺滅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清代康熙統(tǒng)一臺灣,都與東山關帝廟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十多年來,臺灣己有三十五個縣、市的三二十多座關帝廟的十萬多名信徒前來東山關帝廟開展文化交流,朝圣謁祖活動。一九九五年元月,東山關帝廟神像還從東山港乘船直航抵臺灣出巡半年,臺灣數(shù)十萬信徒爭相膜拜,轟動全島。一九九七年一月,“東山關帝廟赴臺訪問團”應邀赴臺訪問,加強了兩岸關帝文化的交流和研究。僅今年年頭五個月,已有三千五百多名臺灣關帝信徒前來東山朝圣謁祖。
豐富多彩的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有效地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誼。東山關帝廟己成了兩岸文化交流基地,是展示大陸與臺灣關系史的窗口,也將成為促進對臺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