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0日電 在日前發(fā)布的“2005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北京市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三位跌至第十五位,同樣跌后的還有天津、廣州、鄭州、南京等城市。而入選前10名的除貴陽為省會城市外,皆為中小城市,如威海、珠海、桂林、臺州、北海、秦皇島、宜昌、咸陽、曲靖。新排行榜的變化說明,那些患有種種“城市病”的特大城市其實不如中小城市更適宜居住。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載文指出,應當說,清潔的空氣和飲用水、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等,只是宜居的基礎條件和門檻值。達不到這一標準,不可能宜居;而僅僅達到這些標準,也不一定宜居。試想一下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在安全之外,是否有購物、飲食、服務的便利,是否有吃早點、配鎖、修自行車的地方,還要上學、看病、上郵局、上銀行方便,不僅要方便,而且還要便宜,這些都是宜居的基本要義。
一些中小城市正是在這些方面最具優(yōu)勢,我們經常會為那里生活之方便、便宜而生羨慕。除此之外,一個宜居的城市還要有親和力,有歷史和文化的氛圍,有濃濃的人情味,從而產生家園的歸屬感。這正是那些尚未現代化的小城、古鎮(zhèn)最令人流連之處。
于是,我們發(fā)現失去了什么,發(fā)現我們?yōu)楦纳凭幼《冻龅木薮蟠鷥r。在近些年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美化運動中,我們生活的城市日益高大、雄偉和富麗堂皇,同時也變得越來越昂貴、不方便、無人情味。
其實,城市對更高、更新、更亮的追求,對高度和速度的競爭,對大草坪、大廣場和景觀大道的競爭等等,很多并非產生于市民的生活需要,而是來自于對所謂“城市形象”的追求。在我們的生活中,城市似乎不再是一個自我生長的有機體,而成為被粗暴規(guī)劃、改造的對象。那些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老字號、名人故居被認為陳舊破敗,被改造為瓷磚貼面、玻璃幕墻或者假古董。三輪車、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小排量汽車因有礙觀瞻,必欲除之而后快;方便民生的露天市場、販夫走卒同樣有礙觀瞻,似乎也在清除之列。
南方某個城市為“提升城市形象”,以帕薩特、紅旗、中華等中高檔車為出租車車型,并投放奔馳、寶馬出租車。其結果是近六成“奔的”躺在車庫睡覺,在路上的“奔的”也是慘淡經營,不堪重負。還有兩年前,某個城市以飲食安全為由,要求限期關閉營業(yè)面積低于50平方米的小餐飲店。所幸的是,后來市政府順從民意收回了這一決策,使數萬家小飯店得以“死里逃生”。
如果我們的城市僅僅成為主要供人觀瞻、顯示成就的絢麗窗口和舞臺,成為主要為滿足觀光客的趣味炫耀城市虛榮心的容器,那么它必然離民生越來越遠。一個只追求雄偉、高大、壯觀的城市,可能是一個宜看城市,絕對不會是宜居城市。(楊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