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13日電 國家宗教事務(wù)局局長葉小文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撰文稱,今天的中國,對外奉行以鄰為善、和平共處的睦鄰友好、和平外交政策,對內(nèi)努力構(gòu)建和諧社會、積極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大業(yè)。崇尚和平,以和為貴,這既是中國現(xiàn)實的政治承諾,更是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使然。
文章說,當今世界,盡管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流,但主流之外暗流洶涌,波詭浪急。不同國家、民族、宗教之間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對立和沖突,正在挑戰(zhàn)人類的智慧與文明。這種挑戰(zhàn),更多地來自“恐怖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沖突。
文章指出,“恐怖主義”和“單邊主義”,用中國話來說,叫做“不是冤家不聚頭”。這一對“冤家”,在劇烈的對立和沖突中各執(zhí)一端。其共同的實質(zhì),都是要以自我為中心,都要求對方絕對服從自我,我方必取而代之。非此即彼、互相取代的思維方式和理念,只能不斷上演以暴制暴、冤冤相報的人間悲劇。
文章稱,人們呼喊宗教,祈禱和平,因為宗教總是主張和平的。但不幸的是,宗教也被一些人歪曲、利用。有些恐怖主義者口口聲聲要用暴力來“捍衛(wèi)伊斯蘭教文明”。但伊斯蘭的本意就是“和平”,為此建立了人類同出一源的主張。真主說,“信道的人們。∧銈儺斎w入在和平的教中。”有些單邊主義者則處處標榜要用強力來“推行基督教文明”。但基督教本是主張“和”的!妒ソ(jīng)》就教導(dǎo)基督徒要“愛自己的鄰人”、“要愛人如己”,“你希望別人為你做什么,你就去為別人做什么”。
文章說,我們再把眼光移到世界的東方。居于世界東方的中國,其歷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和佛教、道教思想中,蘊涵著更加鮮明的“和”的思想。
“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chǔ):
———儒學(xué)強調(diào)“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尊重事物的多樣性、和諧性,主張多樣共生、協(xié)調(diào)平衡。
———佛教的根本原理是緣起論。所謂“緣起”,就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佛教主張的“是法平等”,“自他不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平等觀念,是實現(xiàn)和達成“和”的重要思想基礎(chǔ)。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之最根本的屬性就是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道教提出“道法自然”,“知和曰!,強調(diào)用心去體會世間萬物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性,維護其和諧,世界才有生機。
“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
“和”的內(nèi)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和”的基礎(chǔ),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
“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
“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因而能夠與時俱進、與時俱豐。
文章分析稱,走向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引導(dǎo)全球化的理念,需要“轉(zhuǎn)化沖突”的和解,需要跨學(xué)科、跨國的“和平學(xué)”。追求“多元和諧”、“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要向世界所傳達的理念,正是“和”。居于世界東方的中國,有“和氣東來”。面對著不安寧的西方,可“和風(fēng)西送”。